在举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简称华中出版)出现了许许多多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人,他们或是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助力抗击疫情,或是执勤把关在基层防疫一线,或是为防疫宣传、服务百姓而奔走奉献。他们用自己质朴的行动传递着关爱,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一名出版人的责任与担当。
印务中心坚守岗位连夜奋战
2月26日下午3点,华中出版印务中心接到了《光谷科技会展中心方舱医院工作手册》(全彩9.5印张)印制600册的任务。在武汉市印刷厂全部停工的紧急状态下,印务中心全员按照统一部署,有序分头行动,联系可以印刷的企业,最终选定了湖北仙桃的湖北大合印务有限公司来承担这次任务。在检查作者传来的印前文档时,印务中心人员发现其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当即联系了校对室进行统稿,同步对接美编室进行封面和宣传页设计,直至凌晨3点才完成了全部的统稿任务。经过认真检查,他们提出了54处修改意见,得到了作者的认可。有了印务中心、校对室和美编室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在湖北大合印务有限公司的密切配合下,600册《光谷科技会展中心方舱医院工作手册》保质保量,如期交付。

印务中心努力克服不利因素,全力以赴达成目标的精神和行动让作者及其单位深受感动并给予高度评价。2月28日下午6点,作者再次来电,表示还有一本《光谷科技会展中心方舱医院材料汇编》(全彩20印张)需要印制600册。根本顾不上休息,共产党员、印务中心负责人倪继红同志又继续带领中心全员马不停蹄地开始了紧张的印制准备工作。收到书稿文档后,他们立即进入印前检查环节。通过检查,他们发现问题较多,但由于时间紧迫,作者决定授权印务中心进行修改,修改后的文档由作者认可确定。印务中心随即又与武汉惠友文印排版公司联系,按图书出版规范对全书文档进行版式调整。2月29日下午3时,印务中心终于将经过多次修改和反复检查后的文档传给了印刷厂进行批量印刷。
印务中心这次接到的印制任务时间紧、任务重。但方舱医院休舱在即,《光谷科技会展中心方舱医院材料汇编》最晚必须在3月4日送达方舱医院。物流用时1.5天、图书印刷用时2天。为了保证按时交货,湖北大合印务有限公司3月2日通宵加班,终于在3月3日上午9时完成了比上次图书印刷量几乎多一倍的印刷任务,装订打包好后,由专车于3月3日下午2时将图书送抵方舱医院。印务中心全员用坚守、责任和担当诠释着华中出版人的初心和使命,助力疫情防控。他们的专业精神、敬业精神受到光谷科技会展中心方舱医院的高度评价。

营销人奋战校园防控一线
已经立春,但天气仍旧寒凉,像往常一样,共产党员、营销中心副经理杨帆同志开始了隔离家庭门栋的执勤工作。2月6日,他看到华中科技大学准备在疫情期间成立党员突击队的通知后,毫不犹豫地第一时间报名加入。
杨帆所值守的楼栋内有疑似患者或者确诊患者,虽然患者已经入院,但其家人作为密切接触者要留待家中观察。杨帆的任务就是要劝诫他们不要外出,同时还为楼栋内的居民提供送菜、送餐、送药等基本生活帮助。随着疫情管控的升级,2月19日,校园内实施了精准网格化管理,杨帆被分在了第9网格。这一网格内都是老居民楼,楼栋分散,居住人员复杂,往往一轮物资配送到位就已到晌午,上楼下楼跑得气喘吁吁的他因为赶时间,一上午都顾不上喝一口水,只要忙起来就是分秒必争。他甚至舍不得停下脚步,坐下来好好吃一顿午饭。一连几天,杨帆的午餐都是面包或饼干配着矿泉水解决的。撕开包装袋,三下五除二填好肚子,十几分钟结束“战斗”。吃饭期间还有电话打进来,“有个家庭急需药品,我得抓紧时间过去”,撂下话,杨帆大步流星地奔着任务而去。
3月2日,杨帆得知出版社有一位退休员工的老伴瘫痪多年,隔离期间的居家生活极其不便。收到消息后,杨帆和陈峻第一时间赶到这位退休员工的家里,为其瘫痪多年的老伴翻身、换衣服、抬上轮椅,并协助换床褥。“身为一名党员,第一时间冒出来的念头就是要顶上去。做了志愿者就一定要对大家负责,对自己的职责负责。”志愿者工作的个中艰辛,凭想象是不能体会到的,配送分发的物资没有最重,只有更重;居民长时间宅家多有不便,需求常常是迫切、紧急的;遇到雷雨天气,该推动的事情也必须照常进行;穿着防护服不敢吃喝、不敢上厕所,每天往返居民点累计跑上个数十公里已然是常态。

一个多月来,杨帆同志扎根一线,以值守门栋为“家”,尽心尽力做好服务,为居民排忧解难;他宣传防疫知识,引导大家增强防护意识;他既严防死守执勤点,又确保复工人员能够按照要求正常进出。在基层抗疫一线,他积极努力、散发着光和热,毫无保留地传递着爱和善,为构筑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贡献了力量。
青年党员扎根社区服务暖人心
华中出版综合党支部的熊彦同志,原本计划在父母家里照顾老小,过一个团圆祥和的春节,但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她的生活计划,自1月23日起,她们一大家人便开始了齐心战“疫”。
熊彦所在的小区属于老旧小区,楼栋没有电梯,上下行不方便;老人居多,还有部分居民不会网上购物,多种因素叠加,给小区内居民的物资供给带来了困难。“国家受灾,党员抗灾义不容辞,群众有难,党员救灾义不容辞!”带着这样的一份初心,她第一时间申请加入了小区的临时党支部,到居住地所属的静安社区报到,正式成为社区志愿者。
熊彦既要承担隔壁小区308户的爱心蔬菜发放工作,又要负责居住小区的出入人员和车辆登记管控、测量体温等工作。“各种任务都有自己的特点,要摸清规律,找到合适的方法,用24小时的时间创造出48小时的效率。”志愿者服务义不容辞,单位工作也不能耽误。每天结束志愿者工作回到家,熊彦迅速调整好状态,进入居家办公模式。作为质检编辑,这期间她完成了引进版重点书稿《生物入侵》的质检工作,承担起紧急热点书稿《依法防控疫情》的质检任务,进行着热点书稿牛津科普读本《流行病》的通读工作,并参与了武汉战“疫”数字博物馆的资料收集。多任务线并行,熊彦计划明确、步骤清晰,每项工作、每个环节都有序推进,落到实处。

谈到同战疫情,熊彦觉得邻居之间的距离又拉近一些,大家常在小区群里分享防疫小常识,传授做菜小秘方,相互叮嘱,彼此鼓励。“这一回是真的把小区里的人认了个遍。嘿,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我也真切地感受到了爱,好像有一股源源不断的力量在支撑着我,让我感觉非常幸福。”
一声声关怀、一句句鼓励、一次次帮助、一日日坚守,华中出版人在抗疫一线付出了辛劳和汗水,收获了信任、友谊和感动,也充分展现出了勇毅和担当。他们的临危不惧、迎难而上是大家回归正常生活的有力保障。华中出版的集体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员工,他们平日里坚守本职、默默奉献,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勇挑重担。正是这种精神和行动,让华中出版人在疫情阻击战中信念坚定、行为果决;也是这种精神和行动,为华中出版人打响复工复产保卫战注入巨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