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鼠年伊始,新冠肆虐,白衣逆行,奔赴武汉。全国各地的白衣战士们与武汉的医护人员一起站在了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在江城的一角的喻家山脚下,武汉的一家基层卫生机构也在默默用汗水和微笑书写对武汉的热爱。
隔离点的临时“妈妈”
“能帮忙照顾一下我的女儿吗?”一位年轻的妈妈带着一个孩子用无助的眼神望着郝鸿医生。爸爸被确诊了,妈妈一个人带着女儿住在隔离点。那天下午,因为要复查CT,不方便带着女儿,便向值班的郝医生求助。郝医生所在的医院一共负责4个隔离点的工作,2月中旬她被派到这个隔离点来。她有些迟疑,“万一一会有急诊病人要处理该怎么办”“值班室也是一个污染环境,一个孩子在这安全吗”。但再次看一眼妈妈无助的眼神,郝医生还是答应了。她给孩子戴上N95,穿上防护用品。孩子很乖,怯怯地坐在一旁,不知所措,也不讲话。郝医生发现了一沓白纸和一盒粉笔,于是便拿来让她画画,这时,孩子的眼睛突然亮了起来,慢慢地也愿意说话了。孩子说她今年6岁,马上上一年级,最喜欢的就是画画。在武汉就只有爸爸妈妈和她,爸爸生病了,只有妈妈照顾。妈妈前天也发烧了,她很害怕,怕只剩下她一个人。郝医生俯下身去,轻声安慰道:“妈妈会没事的,你看阿姨这么厉害,一定会帮你们一起打败病毒的!”身着笨拙防护服的郝医生,做了个超人的样子逗她开心。她咯咯地笑了,眼睛眯成了一道弯弯的月牙。
第二天早上,CT的结果出来了,她的妈妈因为肺部阴影,不得不转入医院继续治疗。而她只能由社区代为照顾。临行前,小女孩又来了,送给郝医生一幅画,并要和她合影留念。画上画的是一只大熊猫和一只小熊猫,她说郝医生是那只大熊猫。郝医生问:“那只小熊猫是你吗?”她微笑着点头。

“集装箱医疗队”
“病友们,阳光明媚又是新的一天,我们在您身边,请报告体温……”武汉市洪山区和平街玉希酒店隔离点的马路旁,一间20平方米的简陋集装箱内,身着防护服的华中科技大学医院医护人员又开始忙碌起来。这个集装箱是医院值守的另外一个隔离医疗点,近20名医护人员日夜在这里坚守。隔离防控医疗点为何会设在集装箱里?2月14日上午9点15分,华中科技大学医院接到洪山区防疫指挥部电话,紧急通知医院安排医护人员值守洪山区和平街隔离点。作为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校医院已承担了校内发热诊室和密切接触者隔离点的医疗工作,但“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医院召开紧急党委会,决定立即组建医疗队值守隔离点。10点30分,医疗队组建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展开:医护人员迅速集结,培训院感防护知识,巩固医护人员工作职责、流程,准备医用防护用品等。中午1点30分,由医院党委委员、外科中医康复党支部书记李盛作为领队,13名全科医护人员组成的医疗队集结完毕,成立了隔离点临时党支部。医疗队队员年龄最大的45岁,最小的21岁。下午2点,医疗队到达了隔离点。这个隔离点可收容隔离病人约70人,由于时间紧迫,没有现成的工作站,该隔离点只能设在街边一个闲置的集装箱里,里面落满了灰尘和杂物。当晚,武汉风雪交加,气温寒冷,集装箱里没有床、棉被,没有电。尽管条件艰苦,但大家义无反顾。临时医疗队党支部书记李盛一边安排大家打扫集装箱、清理垃圾,一边建立了疑似患者微信群,了解患者情况。在和平街道负责人的协调下,当晚借了一间房作为临时医疗的工作点。医护人员彻夜未眠,整理隔离点疑似患者资料,度过了难忘的一夜。第二天,医院及时送来补充防护用品、办公用品、生活用品,晚上集装箱也通电了,经过医护人员的打扫整理、擦拭消毒,工作站迁入集装箱。正式上岗后,穿着隔离服上厕所不方便,大家都不敢喝水,穿上成人纸尿裤防止意外。他们一边完善隔离点工作站,一边完成入住人员信息收集,熟悉患者基本情况,便于日常医学观察、处置医疗突发情况、安抚患者情绪等。

隔离点在抗疫的最前线、最基层,直接与群众密切联系,医疗工作要求医护人员有极大的细心、耐心和爱心,遇到临床疑难问题,医院有专门的以全科主任医师李晓南为组长的专家团队,进行专业指导。短短几天,医护人员的专业、耐心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得到了隔离点患者的肯定和认可,被亲切地称为“集装箱医疗队”。
谢谢你们让隔离点成了我们的“家”
3月6日,交通学校隔离点88岁的张爷爷经过14天隔离,当天解除医学观察,但他磨磨蹭蹭不愿意走,说家人都分散在各个隔离点,回家只有一个人,在隔离点不仅有医护人员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还能和他们说说贴心话。看着老人落寞的眼神,鉴于隔离点潜在的感染风险,医护人员还是“狠心”联系居委会,经过耐心劝说,将老人送回社区。“隔离点的领导、医护人员,你们好!真诚地对你们说声谢谢,你们有家难回,不辞辛苦、日夜陪伴我们同病毒作斗争;你们工作细致、百问不厌、关怀有加,从你们身上我感受到了党和国家对我们的关怀与牵挂。在你们的关心指导下,我们已恢复健康,今天终于走出隔离点,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党、感谢国家、感谢医护人员尽心尽责的陪伴……”滚烫的话语让玉希酒店隔离点值守医护人员非常感动。3月5日,经过20天观察、治疗,各项检测指标符合标准,隔离点3位即将解除隔离的疑似新冠肺炎患者给医护人员送来了一封感谢信,表达了对隔离点医护人员的感激之情。
封城期间,回响在百岁老人家的敲门声
咚咚咚……伴随着一阵敲门声,家住华中科技大学内的百岁老人家的门被打开。“杨老师,您好,我们是急诊科护士,来给您换尿管。”101岁的杨老师,患有多种基础疾病并长期卧床,留置的导尿管需要每月更换,家人聘请保姆照顾老人生活起居,并定期送老人到医院就诊。春节以来,市内交通管制,子女不仅无法及时照顾,更无法送老人去医院就医,杨老师的女儿通过华中科技大学医院的公众号进行了网上预约。接到预约后,医院考虑到患者年老体弱,基础疾病较多,以及可能存在的各种医疗风险,最终将这项任务交给“洪山区优秀护士”——急诊科护士长吴敏。
吴敏是一名优秀党员,接到任务后,立即开始各项准备工作,首先与老人的女儿取得联系,详细了解老人既往病史和身体状况,所使用的尿管型号,以及家中是否有新冠病人,是否有密接者等情况。然后迅速准备所需医疗用品,并对可能出现的紧急状况,护理部组织护理专家们进行了充分讨论,规划好预案,最后约定上门服务时间。第二天上午9点,吴敏护士长带着护士李念,穿着上门服务的防护装备,如约来到杨老师家中。刚进门,吴敏就发现杨老师看着全副武装的自己,眼神中透露出惊恐。吴敏便立即上前做自我介绍,和老人拉起家常,很快安抚了老人的情绪。更换导尿管这个操作对有着20多年护理工作经验的吴敏来说是轻车熟路,但是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又带着护目镜,操作变得异常的艰难,加之老人长期卧床腿部僵硬,操作空间和视野都不充分,更加大了难度。她们一边耐心地疏导抚慰,一边谨慎地操作,最终尿管顺利导入,尿液通畅地流入引流袋,听到杨老师说“很舒服”,她们悬着的心才放下了。
最后,她们把尿管的引流原则对保姆进行了详细讲解,并反复叮嘱饮食、康复以及体位、尿液观察等方面的注意事项,才放心地离开。疫情期间,这样的情景在社区内不断上演。华中科技大学医院利用线上问诊+线下服务的方式,给社区的居民带来了温暖。
特殊时期的药品“快递点”
“谢谢你们,我家已经顺利取到药了”2月20号,武汉市封闭小区,身处社区内的慢性病人或复诊病人获取药物成了大问题。华中科技大学医院义不容辞地担任起了药品“快递点”的角色。由于隔离的需要,居民不能到医院来,医院通过“互联网+电话”等多种途径收集居民买药的相关信息,再由收费员挂号,医生开方,收费员再一一打电话指导居民完成网上支付。“网上购药”听来简单,会让人误以为它和普通的网购平台购物一样,其实不然。网上的普通购物平台都有程序化的结算支付手段(点击“结算”后输密码即可),而医院考虑到资金安全问题和时效性问题,此时搭建的线上问诊咨询平台并没有网上支付的功能,医生在网上根据病人病情和需求开出的处方,其费用只能由收费室人工给下单的客户打电话,通知他们转账到规定的账户。这样,对于收费室来说就增加了三道程序:统计线上处方、打电话通知下单客户付款、核对是否收款。对于药剂科来说,则需要进行资料的分网格统计,打印用药清单及每种药品的用药指导单,之后再进行调配、审核、装袋、分网格包装,再集中配送到网格点。最后由志愿者一一送到居民门口。
新增加的工作中有许多细致的工作要做。比如说,统计线上处方,将病人的需求一条条列出,药品名称、剂量、数量,同一家人的订单还要进行合并处理,方便送药和病人取药。收费室的王桂花主要承担了这项工作,早上7点多就要来医院,提早统计前一天下午和晚上的订单,中午不休息,及时统计当天上午的订单。收费室人员收到统计出的订单后马上挂号,这样在医生上班之前做好准备工作,提高效率,减少病人等候时间。不少居家人员年龄大、听力不好,也不会使用支付宝转账,收费室人员打电话的时候,或者耐心指导他们如何转账,或者联系他们的子女、亲朋好友付款,一个通知订单付款的电话可能持续十几分钟。任务繁重。
药品非一般物品,既要保证准确无误,又要快速配送到家,保证居民不缺药,药剂科全员动员,连怀孕7个月的叶娟和一直阻隔在城外的雷燕也参与了电话收集资料的工作;药剂科干飞更是一人承担了资料整理的工作,任务来了,无论是晚上还是下夜班,他都义无反顾地进行整理,以免耽误了整个流程的顺利进行。

“今年,我们守护患者平安;明年,我们定要拥抱家人”
护士妈妈隔离,还在吃母乳的6个月的孩子不爱吃奶粉,口粮成了大问题。得知此事,小区里的妈妈们齐帮忙,给孩子捐奶。这名护士是急诊科的护士郑倩。1月23日上午,她接诊了一名72岁的退休职工,诊断为疑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郑倩担心自己存在潜在风险,大年三十就住进了学校招待所,一直上班没回家。孩子不爱吃奶粉,口粮成了大问题。她在小区的妈妈群里面发了这个信息,她所在小区的妈妈们得知后,纷纷给孩子捐奶,解除了郑倩的后顾之忧。
大年初二,在发热门诊值班的刘青松医师收到父亲离世的噩耗,作为家中唯一的后辈,自己年前得知父亲病重的消息,却一直坚守奋在抗击疫情的一线,父亲的后事也由弟妹料理。“家里老人走了,都没想到,也想不到。”刘青松说。他告诉记者本来跟父亲约好了,等疫情过后再回家陪伴。刘青松强掩悲痛,擦干眼泪,继续在发热门诊守候。负责后勤工作的黄丽华从腊月二十五至今,每天都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每晚加班到9点多,为一线医护解决出行问题、院内食宿、发放工资补贴等问题。家里的孩子10岁已经50多天没见到妈妈了,她给妈妈写下了鸡毛信“我在家里很乖,一点也不添乱,我知道您很辛苦,我十分心疼您”。看了女儿的信,黄丽华默默许下心愿:“今年,我们守护患者平安;明年,我们定要拥抱家人!”
与弘大的时代相比,渺小的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正是一个个渺小的人成就了伟大的时代。愿江城无恙,祖国繁盛!
稿件来源:华中科技大学校医院吴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