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新闻搜索

战“疫”日志 | 来,到数博馆赏春

发表时间:2020-03-28 发表人:WXX

这几日,向楼下望过去,嫩芽和秃树交织扑面而来,有了蓝天的衬托,春天给的拥抱就更扎实、更畅快了。

这小芽像被炸开般蓬勃窜出,花骨朵也两三天内变成了胭脂万点。切下一截白菜心,不费心思地向碗里一丢,加口水给它喝,就噌噌地加速跑起来,没两天菜叶子舒展开,叫嚣着要和楼下几株盛放的白玉兰比美。叶子在发、枝干在长,吮吸着晨间的露水,沐浴着三月的春风,瞬间草木葱茏,丰茂如云的绿色铺满全城。

出不去门,却也借着投稿摄影者的镜头,有幸赏了春光。真的是三月春了,城市的线条从清朗变得柔和,增添了几分虚幻、缥缈、温柔的气质。山、水都无限缱绻万种风情,挨着湖、靠着江,推门看见山的欢乐雀跃又回来了,雨夜幽沉,朝露清亮,薄薄的好似不存在的雾揉了很多水,风一吹,带来了蚕豆绿的幼小飞虫,悄悄趴在头发丝儿上,抖抖腿支楞支楞翅膀。有些新居推窗见湖,不管是靡靡大雨还是爽朗晴日,它都实在太端庄秀丽了。蓬蓬的杂草在湖边丛生,远看毛茸茸轻飘飘的,包裹着晶莹透亮的一湾水,看着叫人好生安逸。

对于武汉人来说,春天少不得樱花和地米菜。如果说樱花是炽热的烂漫,是端庄又内敛的一方景观,地米菜这一唇齿间的野味,则成了多少百姓和宅门儿里的显贵依赖着才能熬过初春一个陪伴。它和春天一起来,经历过严寒的打磨,在多少花朵还瑟瑟缩缩地遮蔽在绿叶中时,早已摇曳溪头地野间了。稀薄的阳光和绵绵的春雨把它幼小的身体扶起,刚刚成了一朵米字型,这幼苗和嫩茎叶就爬上了餐桌。或是被剁碎做成荠菜饼、荠菜饺子,或是和鸡蛋一起煮,借着这野菜的清香,食物也带上了天地之灵气。

武汉人的生活很灵。一锅子滚烫的热油,滋啦啦浇泼在红啧啧的剁椒上,把藏在下面的金针菇逼出一股森林深处的自然味道。桌上少不得菌类,吃到中途还要再加一次红剁椒,把细长洁白的菇子放在盘子里再裹上几裹,小心翼翼夹在米饭上,用筷子把汁水压一压往下渗,刨起来就吃吧。利落的辣在嘴巴里上下跳,把口腔排山倒海地卷了一遍。想着这摄影师边咂嘴巴边跳着脚边抹着汗,拿着镜头手微抖,连拍几次抓到了这张带着味道的照片。盘子扒空,碗底的红油横行,还遗落了几颗晶莹硬朗的米粒子,他说,拍完把米粒都卷起来吃了,美味地让人直叹气。坐到沙发上,汗津津地再含一口饭前泡好的毛尖茶,整个人都就势融进了午后春天的背景板里。

还有只记录光影的照片。它打在洗水池的案板上,穿梭在阳台晾晒的被子上,溜进书页,塞满鱼缸,春天给我们的打的甜蜜的招呼,全融进了暖阳。随着时间的变换,光有时是生机勃勃的,有时是憨状可掬的,有时慵懒可人,有时又气吞山河。它给劫后的武汉带来了活力、生机。又或许,是顽强的武汉人赋予了它更多力量。

把时间掰碎了一点一点度过,照片记录的每一分钟都有故事。我们把时间折叠为历史存档,但生活的心跳,还在书本外、图片外、视频外悸动着。

作者:王晓旭摄影:文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