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新闻搜索

做好主题出版的3个关键点

发表时间:2021-11-04 发表人:zongbianshi

编者按:主题出版作为当前出版工作的重中之重,其定义和内涵越来越清晰,作品内容和呈现形式越来越多元。作为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出版机构,中信出版集团的主题图书策划思路有哪些可圈可点之处?

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阎晓宏在2015年就指出,主题出版是国家出版规划中的重要部分,要使主题出版在推广全民阅读中成为一面旗帜,在全民阅读中引领风尚,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

随着时代的变迁,主题出版的内涵也有了新拓展。过去,主题出版更多聚焦在革命文化主题,现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出版物层出不穷,给读者带来崭新的阅读体验。

想打造亮眼的主题出版物,编辑在工作中要结合本社品牌资源和行业特色深层次策划优秀选题。要提前布局,积极打造优秀的作者队伍,找到作者多年研究的积累之作、扛鼎之作,而不是临时拼凑,简单进行内容整合。

我认为,要想做好主题出版,离不开以下3个关键点。

及时把握大势,策划精品选题

策划好时政类主题出版物,编辑要把握国际大势,把握党和国家大局,把握读者所想所需。比如, 2020年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首次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我马上意识到“双循环”将是民众关注的热点。2020年8月24日,“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召开。基于此,我火速联系了与会的樊纲教授,策划了《双循环:构建“十四五”新发展格局》一书。该书一出版就好评如潮,被江西、湖北等多地党政干部选为集体学习的参考读物。

同时,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围绕上述重要时间节点,我精心策划了一批有分量的主题出版物。其中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领衔编写的《读懂“十四五”》一书,受到了国家领导干部和读者的广泛认可。

主题出版虽然有时需要应时而作、应时出版,但绝不是简单的应景出版,不能僵化和教条。编辑在项目的选题和成稿阶段,要保证主题有策划含量、内容有真情实感、作品有学术品位。

创新内容题材,辐射更多读者

多数主题出版物的读者对象是大众,所以,编辑要考虑大众的接受度,考虑不同群体的阅读习惯与兴趣,通过内容和题材的创新,让图书能辐射更多读者,让不同圈层的读者都能在阅读中受益。实现主题出版与优秀通俗读物的双轮效应,这既是主题出版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编辑必须在这方面多下功夫。

比如,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信出版集团与人民网、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星球研究所联合出品了一本优质中国地理科普著作《这里是中国》。通过18 个关于中国的独特话题、365张具有地域代表性的高清摄影作品,全景式呈现祖国的壮美山河。在装帧上,全书四色进口纸彩印,高清还原图片质感,采用裸脊锁线装帧,180°摊开享受更佳阅读体验,并辅以多幅长达1.8米的超长拉页,给读者带来视觉冲击。该书既是为祖国庆生的献礼作品,又获得了读者的喜爱,在豆瓣有4800多条评论,评分高达8.2分。

可以说,这种在内容上适应时代、在表现形式上超前探索、为“讲好中国故事”添砖加瓦的新时代主题出版物,赋予了主题出版新的生命力,使之更有亲和力,更有传播度。

营销与内容并重,实现“双效”统一

主题出版物是给读者以启迪的,不是摆在书架和办公桌上装点门面的,读者口碑和市场销量是验证主题出版物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如果把内容比作“树干”,那么营销则是“枝叶”,为树干供给养分。因此,做好主题出版营销是重中之重。

主题出版物的营销不能是孤立的、被动的、形式的,要学会利用畅销书实现“高流量带新流量”。另外,一定要拥抱新兴市场,用年轻用户喜闻乐见的媒介和渠道,积极推动主题出版物的破圈。比如在中国大力发展5G技术的背景下,我们及时策划了《5G时代》一书,赢得了年轻市场,并通过版权输出让世界听到中国声音。

如今,主题出版早已跳出政治读物的范畴,辐射向大众出版、专业出版、少儿出版等各个领域,成为既能反映社会主流意识、传播时代价值,又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媒介。作为内容传播的“守门人”,编辑的见识和能力决定了什么内容会被挖掘出来。所以,做好主题出版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编辑的自我精进。从大局观、使命感和创新力等多维度提升,才能实现主题出版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