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新闻搜索

书业盘整期,下一个增长动力,谁能预测?

发表时间:2021-07-01 发表人:zongbianshi

我从事教育出版业几十年,平时里奔走劳作,侧重实务,更多地是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要说心得是有一些的,但上升不到学术和理论层面。

这不是假谦虚,而是面对日益变化的客观世界的真实心态。前段时间,甘肃白银市的一场马拉松比赛死伤了不少参赛者,现在,大家正在对此反思。我看了几篇报道,感觉这比赛像极了产业者和外部环境的关系。有时候,特别是在关系时点,没有人给你准确的天气预报,你永远不知道前面等待的什么,把握不好,活着还是死去,是一瞬间的事。因此,我也正是抱持这种从现实出发的心态,简要分享两点对书业发展态势的观察和体会。

我想讲的第一点是,中国书业正在进入一个新的盘整时期,大家不要焦虑。

最近,我时不时会接触到一些关于当前书业趋势的看法。有的讲,书号政策性收紧,日子不好过;有的讲,畅销书榜单上老书偏多,创意力在下降;有的讲,年轻人不愿意到出版机构来,有断代之忧。我认为,这些说法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书业的成长焦虑。

从更长的一段时间来看,我更愿意把中国书业当前的状态定位为“盘整”。

什么是盘整?打个比方就是:前一阵忙着干活,现在要静下心来盘盘库,算算营收,想想下一步要怎么做。根据我的观察,主要由资本驱动的书业高速增长在2016年至2017年间结束。此后至今,处于一个新的平台期,即缓慢增长期,2020年还出现了疫情,使增长变得更加艰难。

这只是冰山一角,只是一个阶段性结果。再往前看,改革开放以来,书业发展走过了不同动力模式时期。

大体而言,第一期,从改革开放起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是知识荒背景下的生产侧驱动。第二期,此后至2005年,是以打通市场为主要目的渠道(特别是民营)侧驱动。第三期,此后至2005年,高速增长期告一段落,标志性事件是各地曾经引领风潮的图书批发市场的衰落。2005年以后,随着网络书店的壮大和国营书店(大书城效应)的崛起,渠道建设更加理性而多元,这也标志着渠道驱动增长模式的结束。第三期的主要动力为以数量和规模为主要目标的生产侧和渠道侧构成的合力。第四期,2005年至2017年,以行业集团化特别是上市为特点的资本驱动。第五期,即2017年至今的盘整期,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市场竞争降温,规模增长下降,社会效益权重加大。我们看,从生产侧、渠道侧,又到资本侧,与我们常讲的以什么什么为中心,正好吻合,反映了中国书业在过去40多年中前行所需的不同动力模式。

那么,40多年过去了,中国书业现在无疑发展到一个新的时期。往前看,发展为主,成绩显著;往后看,危机与机遇并存。现在,大家都在积蓄力量,等待一个新的窗口期。这时,急躁者可能会吐槽,这都是正常现象。当前,本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初心,建设一个高质量发展的书业成为上下共识,各方也都在朝这个大方向共同努力,前景可期。

以上,主要是我对当前书业基本盘的一个判断。但是,在当前这个互联互通的世界上,书业无法独立存在,它只是一个更大的知识系统的组成部分。因此,我想讲的第二点是:在知识生成和传播生态系统的更新换代中,书业需要客观地重新定位。

我近年在百度上查信息发现一个新现象,以前找某条信息,结果的排列顺序先是纸媒,再是网媒,也基本都是文字和图片组成的传统样式。近一两年来,我发现构成和顺序发生了极大变化,所有信息,如果有视频,一定是先排视频,然后是网媒,最后是纸媒。联想到快手和抖音日益成为人们日常获取信息的途径,我认为,一个新的知识生产和传播的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

这个新时代是从20世纪中期互联网民用化和电脑普及开始的,只经过二十五六年,大家看,世界发生了多大的变化。1997年,“数字化生存”只是一个概念,现在,它正在一点点变成从生产到生活各领域的现实,而且还在加速,一个智能社会渐渐成型。2019年底肆虐至今的疫情使全世界的人们再次确认了一个事实:数字化产品和服务将改变人类生存的规则,而其核心便是知识!

随着互联网高速发展,新的趋势是:知识成为各方互生互动的产物,知识生成的体系正从一个中心转向多个中心,知识的使用者和生产者边界正在变得模糊。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新技术是这一轮增长的主要动力。

这是包括图书出版机构在内的所有传统的纸质媒体出版机构和发行机构所不愿意看到的。因为,它们在这一轮竞争中难以掌握主动权,或者说白了是“议价权”。我们不知道历史还会给它们多少时间,也许是一百年,二百年,甚至三百年。要知道,在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以后直到三国时期的近三百年间,简牍和纸张还是并行状态。几年前,有些专家看到国外电子书增长趋缓的统计,便匆忙作出纸质书抗打的论断,但疫情期间的事实无情显示出另一个方向。这一点,想必大家都有体会。

近年来,我所在的中国出版协会民营工作委员会加大了为会员提供向数字化企业学习的服务步伐。我们主办的多次考察和论坛活动,都是以数字化为主要论题的。我们这么做,就是想向业内发出警报:再不数字化可能就会被淘汰出局。当然,各家企业有各家的战略,我们也是提供更多的战略选择空间,供大家参考,更希望不同的意见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