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新闻搜索

组稿推动,赋能出版业高质量发展

发表时间:2021-07-05 发表人:zongbianshi

编者按:组稿是图书产品生产的起点,也是出版业参与社会文化建设的路径源头。出版社编辑该如何认识组稿推动的重要性?又该怎样看待组稿工作呢?

出版社编辑向作者组稿,既是出版社精神产品生产的起点,也是编辑参与社会文化建设的职业追求,组稿产生的文化推动力,通过把作者有价值的思想成果转化为一部部可传播、可留存的图书,促进了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引领了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走向,为传播文化、传承文明和文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组稿推动产生精神动能

编辑组稿推动对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赋能,来自两个方面。首先来自出版社对作者的期待。对作者尤其是新人作者而言,编辑有针对性、指向性的组稿,既是专业性的文化邀约,也是对组稿对象潜在创作价值的期待和认可。在我国对出版社实行严格审批准入制的语境下,出版社针对书稿建立了严格的筛选、审查、加工等流程,出版的图书具有一定的传播、积累价值。编辑作为出版社的代表,其组稿都以出版社的名义进行,组稿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承认和托付。因此,作者将组稿看成是对自己的信任和激励,以及对自身价值的加持,由此产生了“出圈”的创作驱动力。不少作者就是在编辑组稿的推动下,在创作中增强了文化自信,认识了自我价值。

其次来自出版社对社会文化建设的高度认同。进入互联网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和数字化转型的推进,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与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紧密相连,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已经向敬畏知识、敬重人才转化。在一定意义上,编辑组稿的过程,既是出版社挖掘作者创作潜能、提升作者创作能力的过程,也是出版社与作者携手、共同打造精品、参与文化建设的过程。建设文化强国的责任担当所产生的精神动力,使作者因书而结缘,因书而投入,因书而乐活。

组稿推动的路径依赖

出版社作为中介性质的文化企业,其生产方式与制造业企业不同。制造业企业组织产品生产,必须具备原材料、加工场地、加工设施、研发力量等物质条件,必须有一定的产前投入。而出版社产品的粗坯(书稿),主要是通过向作者组稿,由作者独自完成的,是作者创造性思维的产物。作者提供的书稿,既是出版社精神产品的基础,也是精神产品生产的起点。作者是出版社的“衣食父母”,这句话形象地表明了作者之于出版社不可或缺的重要性。为策划的选题找到最合适的作者,组到最好的书稿,并为作者的创作提供最佳的服务性引导,成了出版社组稿中特殊的路径依赖。

作者并不是层次越高越好,而在于是否合适,是否具有与选题内容相适应的创作优势。作者的创作也需要外力的推动,外力推动包括了编辑对选题的策划创意、悉心引导、深度加工及图书构成要素的完美合成。编辑的组稿,作为外力推动的重要手段,在作者的创作过程中,起着不可缺少的助推作用。组稿既是编辑专业能力的体现,同时也展现了编辑的文化情怀和责任担当。有经验的编辑,不但善于从作者已有的创作经历、创作成果及创作热情中,预测作者的创作潜能,把信心依据清晰地传递给作者,对作者原有的创作构思进行充实和完善,在选题方案中植入市场“基因”,使之与市场需求实现无缝对接,还能举一反三,以自己的专业积淀和市场感觉,从作者现有的创作成果、创作优势中,预判作者的创作发展趋势,从作者既有的成功作品中,发现作者自身尚未觉察的创作潜能,为作者量身定制合适的选题,并把自己的构思和思路,无保留地融进作者的创作成果之中。以“编”促“创”,以“创”成“编”,鼓励作者大胆尝试,把作者的创作和编辑所预期的策划方向,引向社会需要的领域,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实现组稿推动与后续开发的无缝对接

组稿作为出版社编辑出版工作的基础,作者书稿的质量及加工升值的潜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出版社发展的规模和效益,决定着出版社发展的后劲。出版社所有的编辑加工和市场推广等工作,都是围绕作者书稿展开的,包括审读把关、修改加工、宣传推介、IP开发等。组稿推动与后续开发,成为图书出版中密不可分的两个组成部分,组稿推动为后续加工开发提供了基础,后续开发使书稿内容实现了升值和变现。党中央提出的在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对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赋予了新内涵。要加强对组稿推动作用机制的研究,在组稿推动和后续开发的无缝对接中,创新书稿加工开发思路,挖掘书稿的IP开发潜质,在跨界、融合中实现书稿从单一的纸质出版物向知识服务型信息数据集成转化,在定向、定点、系列成套的开发中形成独有的特色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