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新闻搜索

新出版品牌的进击之路,“有书至美”逆势增长超50%

发表时间:2021-04-08 发表人:zongbianshi

2017年10月的法兰克福书展上,对于刚刚组建不到1个月时间的“有书至美”来说,唯一的目标就是:拿到第一批优质外版书版权,作为品牌打响国内市场的选题储备。这对于一个新成立的图书品牌来讲绝非易事:外方出版社会从出版规模、产品质量到发行营销能力对中国合作伙伴进行综合考量,且如此繁忙紧张的书展上平均每场会谈约只有30分钟的沟通时间,一个新创立的毫无知名度的品牌,只有展现相当专业的业务能力、强烈且诚恳的沟通意向以及高超的谈判技巧才有可能拿到最合适的选题资源。

在艺术出版领域有着15年工作经验的总编辑莽昱和一位从事艺术出版8年的策划编辑加上一位英国留学后归国的版权经理,就是当时“有书至美”的全体员工。3人紧密配合、互相鼓励,白天完成十几场谈判后,晚上在住处继续开会总结,并第一时间给谈判方发去邮件进行后续跟踪。好几位合作伙伴接到邮件后,都为这不可能的高效所折服。

3年以后,再谈起当初完成这“不可能完成之任务”的经历时,她们会说:其实不管面对的是版权方、原创书作者,甚至是图书的译者,你首先要做一个有温度的人,要让他、她觉得你真诚、专业,可以在同一频率交谈互动,那之后才是条件的谈判。

有了第一批双签的版权资源,2017年12月,寒风萧瑟的北京,有书至美——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直属艺术分社,在弄潮儿集结的三里屯附近的一个闹中取静的办公室里开始了新的征程。

用做艺术品的心态,打造视觉艺术图书馆

以特定读者群体为目标对象,为他们打造环绕体验的视觉艺术图书馆。

从中国目前的出版市场来说,文学、社科、童书等等依旧占据大份额,艺术出版一直是小众的和细分的。但是在创立之初,我们就知道自身的教育背景、专业擅长、行业资源、团队优势都是集中在艺术出版,我们最有可能在这个领域为我们珍视的读者奉上最具价值的出版物。

总编辑莽昱说道,创立和传承一个品牌,个人感觉和在人生中做各种选择是一样的,选择走这一条路就沉静下来欣赏这一路的风景,也坦然接受看不到另一种风景的现实而且,艺术类出版所要诠释的内容、呈现的形式、材质工艺的选择、定价的区间等都是最有可能依托纸质出版并持续取得成功的。我们想用自己的产品给那个持续了多年的声音以肯定的回答:纸质出版当然还有未来!

QQ截图20210408153703.jpg

莽昱

“有书至美”诠释着“这里有书,书里有美”的理念。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在艺术出版领域从业近20年的莽昱对“美”的书有极其执着的要求。有书至美成立3年来,已有多本文化艺术类的图书从销量到口碑都得到了市场认可。但比起被定义为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出版社,有书至美更应该被称为“视觉艺术出版商”。

区别于其他艺术出版社在某一领域纵向深挖的产品结构设置,有书至美的出版方向并未局限在艺术垂直领域,而是做横向型、多元化产品,选题种类更加开放,其选题标准更倾向于以市场和目标读者受众的阅读需求为轴心,从而设计出版能满足他们理想、爱好、工作、生活方方面面的图书,而这些书,不管是艺术、历史、自然、科普、生活等题材,最重要的核心就是无论从内容到形式上都必须贴近“美”的追求。

人们从外界接收的各种信息中80%以上是通过视觉获得的,我们要做的书,就是那些令读者赏心悦目,同时又能通过这种方式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并从中真正有所得的图书。对待每一个产品,从内容的选择、到版式的设计、到装帧选材,我们都努力做到极致。

虽不敢说能够完全像打造艺术品一样不计成本,但我们一直秉承着那样虔诚的心态去尽最大的可能与努力。艺术图书本身也是一种艺术品,要想在与数字出版和网络资讯的竞争中取得绝对优势,我们势必要在编辑、设计、制作等环节做到最高水准,而只有保持高水平和专业性的出版,我们的产品才有恒久的生命力,我们的品牌才能更准确地传递纸质出版的理念与精神。

image003.jpg

以艺术为名,呈现生活的无限可能

品牌成立三年以来,有书至美已经出版发行了多本叫好又叫座的畅销书,包括《DK世界自然奇观全探索》、《艺术的慰藉》、《法国国家自然博物馆犊皮纸博物画》、《图解急救知识百科》等多种品类图书。

销量王者——《DK世界自然奇观全探索》

比如《DK世界自然奇观全探索》这本自然科普书自2019年出版至今已经加印3次,是有书至美产品销量前3名之一。众所周知DK的百科书被全世界读者公认为“从出生到年老不断学习的生活伴侣”,也陪伴着无数小朋友长成大朋友,在一代又一代人心中埋下认识世界的种子,基于对市场的判断,以传播美和知识为己任的我们,当然不会错过这样优秀的选题。这是一部适合全家赏读的博物通识类自然地理百科全书,通过1000幅摄影,200幅3D地形模型图,详细展现了165处世界自然奇观,解密地球的构造、生命的衍进与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是一本融合了自然、地理、人文、历史、动植物学等多种学科的科普书,英文原版曾获得英国皇家学会的青少年科学图书奖。

image004.jpg

作者:[英]DK出版社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7月

同时,这本书也是我们开启众筹之旅的第1本书,是在众筹领域尝试的第1个案例。《DK世界自然奇观全探索》虽然不是艺术书,但是它以视觉艺术的形式诠释了科学,符合“大艺术”的出版宗旨和理念,并且因为这本书的出版、营销效果甚佳,所以为我们从版权方DK成功拿到热门的《DK人文奇观全探索》的版权打下了坚实基础。

image006.gif

火遍全球的艺术书,我们不能没有——《艺术的慰藉》

《艺术的慰藉》是我们引进自英国费顿出版社(Phaidon Press)的一本书,它的作者是在国内外都相当有名的畅销书作家阿兰·德波顿,他曾经出版过《哲学的慰藉》、《追忆逝水年华》等书,《艺术的慰藉》这本书从内容上来讲十分独特,以令人耳目一新、非学院派的方式叙述艺术,作者用细腻而富有哲思的文字,结合4大人类主题,穿插介绍了150件经典艺术品,展现了艺术的7大实用功能,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解读,让人们意识到:艺术不是小部分人的专属,它更应该是一种生活态度,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从艺术中汲取能量、得到安慰和满足。

image008.gif

作者:(英)阿兰·德波顿、(澳)约翰·阿姆斯特朗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07月

理解艺术作品的关键在于‘感受+联想+了解’,而并非要深入了解艺术家和艺术流派才有资格去感受艺术作品,所有这些特点都非常适合当下社会那些面临着巨大生活压力、精神上需要抚慰的读者群体,不贩卖“鸡汤”与“焦虑”,更看重内容本身的力量,是一本完全没有艺术门槛、通俗易懂的书,虽艺术但不小众,非常有畅销书的潜质,于是对于这本书的版权我们志在必得。

然而这本书的出版却颇有曲折,当时国内有几家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与我们共同竞价想要争取这本书在国内的出版权,为了一击制胜我们采取了相对高调的价格策略并与外方进行长达数10次的邮件往回与竞价,我们才最终取得了《艺术的慰藉》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版权资源。在2020年9月,《艺术的慰藉》入选第15届“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

“出版这样一本书是我们的使命”——《法国国家自然博物馆犊皮纸博物画》

《法国国家自然博物馆犊皮纸博物画》因为超高的颜值和奢华的装帧被编辑们戏称为有书至美的“男神”级作品,为什么是“男神”而不是女神呢?其实是因为一位传奇的男性。犊皮纸博物画的创始人据说是国王路易十三的弟弟奥尔良公爵加斯东,加斯东亲王本人嗜花,且是个中行家。17世纪30年代末,他在卢瓦尔河畔的府邸布卢瓦城堡内耗巨资养护了一座植物园,园内奇花异草荟萃。他提出将这些珍品精准地绘制下来保存,犊皮纸博物画收藏因此诞生。

image010.gif

作者:[法]帕斯卡莱·厄泰尔、[法]米歇尔·勒努瓦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01月

与这本书类似题材的书在国内也有一些,但是像“犊皮纸博物画”这本书这样,从开本、版式的设计到用纸和装帧都如此极致的博物画题材书籍,却十分难得。

在面对这本书里的博物作品时,我们几乎能够感受到博物学家们是如何带着那种小心翼翼而又欣喜若狂的心情记录下了他们与新奇物种首次相遇的瞬间,这似乎能让现代的我们重温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时的鲜活而珍贵的体验;在这些博物画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超乎想象的生命世界,物种的多样性与细节的丰富性并存,即便是同一物种的形态差异也远超我们的意想,可以说这是世世代代的前人用他们的感知与收获为我们遗留的令人叹为观止的世界!

在我们的出版职业生涯中,遇到了这样一本著作,这样一个广袤无垠、丰富生动的世界,我们不把它带给国内的读者,将会是一种巨大的遗憾!可以说,是使命感,是对科学、艺术、前人探索值得精妙传承的使命感,促使我们一定要出版该书的中文版!所以虽然这本书的码洋偏高,我们也要坚持把它带给中国读者。

image012.gif

最终的结果也不负众望,“犊皮纸博物画”不仅在众筹期间获得4000多人支持,销量超过233.9万元,成为2020年摩点众筹项目总榜第8名,还在后续的大市场销售中屡创佳绩。

要说这些爆款选题的共性,就是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满足“美”这个条件。不难看出,艺术类图书的装帧设计对全书呈现出的感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网络上有大把免费资源,为什么读者要花钱购买我们出版的书籍?尤其购买艺术类书籍的读者大部分还是有其审美追求和渴望的。

所以每一本书的排版、设计、选纸、工艺、印刷,我们都力求做到最好:排版在确保图文位置、段落、字体等细节设置的精准统一的同时,要熟悉中文与外文字体的差异,制作外文书的中文版时,要针对中文特点进行文字设置的优化,令版式保持原版风貌的基础上也美观大方;设计要最贴切地与图书内容结合,要有视觉引导的功能,既不喧宾夺主,又在无形中蕴含着巧思妙想,所以我们很多时候会为一本重要的艺术书设计出好几种不同的方案。

image014.gif

QQ截图20210408151906.jpg

QQ截图20210408151926.jpg

设计的过程就好像在打磨一件艺术品,只为了读者拿到纸质艺术书的那一刻能够感受到美好带来的愉悦;选纸也同样要考虑到很多因素,比如是否便于图片的色彩还原,是否不反光便于阅读欣赏,是否对于便携艺术读本来说足够轻巧等等。当然印刷前期的调色、修图,印刷中的盯印校色,也都是保证一本艺术书能够相对完美上市的不可或缺环节。

不断突破自我,每一次都是尝试

有书至美成立于2017年12月,实际出版发行工作是从2018年7月才正式展开。品牌建立初始阶段,我们面临着很多新兴出版品牌共通的尴尬局面,在缺少品牌认知基础和渠道开拓困难的双重压力下,我们克服阻力,迅速追赶进度,最终2018、2019不到两年,在整体工作延误了9个月的情况下,还实现了累计发货完成量超出初始目标405万,也为接下来在市场打开局面奠定了基础。品牌建立的第3年我们迎来了突如其来的全球疫情,整个图书市场都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为了对抗疫情带来的影响,有书至美及时调整工作重心,缩减了线下书店的业务比例,在电商、公众号、众筹、社群读书会等渠道重点发力,疫情肆虐的2020年,我们的回款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实现了50%以上的同比增长。

在逆境中实现自我突破,靠的是对图书高品质的坚持,也是对产品受众人群的准确认知。

我们根据市场对我们的目标用户画像进行深入分析,最终把受众群体锁定在当下社会的“新中产”家庭身上,这一群体里的读者普遍接受过良好的教育,生活品位较高,热爱美食、旅行、健身等,物质的富足虽然能带来内心强烈的安全感,但也会让他们对精神层面有更高的追求。针对这一人群的阅读需求,我们提供满足他们生活的场景、兴趣爱好的各种类型图书,如高端文化艺术、自然科普、人文历史、美食美酒、高端品质旅行、建筑园艺、插花设计等能带来幸福感的方方面面的图书。

比如,喜欢艺术书的人,也可能喜欢美食美酒,喜欢园艺书的人,也可能喜欢建筑和旅行,喜欢浮世绘艺术的人,也可能同样爱日本文化.......但如果缺少数据支持,以上“可能”都只停留在假设,然而这些“可能”在我们开始尝试会员社群运营后得到了进一步印证。

从前,出版社面对更多的是经销商,很少有机会与读者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在社交媒体蓬勃发展的这些年,越来越多的读者喜欢通过自媒体发声,表达自己看过书的意见和想法,出版机构也需要听到这些真实的读者反馈,从而更有效地了解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需求,通过大数据的帮助,把图书推送给更多合适的人群是我们建立会员数据库的初衷,同时,读书会员群也有利于出版社发掘新的业绩增长点。于是,有书至美从2020年10月开始尝试运营会员读书俱乐部,目前已拥有7个读书社群、近3000人的规模,监测显示,会员日常互动积极,活动销售转化理想。

其实早在3年前,品牌建立伊始,我们就已经开始酝酿搭建自己的会员体系,因为早在几年前,传统出版业就已经开始经历一场深刻的技术变革,数字技术对整个社会知识和信息的传播方式将产生革命性的影响,流媒体的发展已经印证了这一点,拥有自己的数据库对出版社开展新型营销模式的探索尤为重要。

让我们决定开始自己运营会员社群也是从成功完成1本书的众筹开始,2019年7月《DK世界自然奇观全探索》的众筹结束后,我们拥有了不到1000人的粉丝,看起来虽然不多,却第一次实现了出版社的编辑们与读者的“隔空对话”,打破了做书人和读书人之前难以逾越的沟通鸿沟,从几百个到上千、再到《法国国家自然博物馆犊皮纸博物画》项目结束后近万名的支持者,越来越多的读者要求我们组织一个可以供大家交流心得的平台,在这样的呼声越来越高的情况下。

从最初的1个微信群拓展到现在的7个,我们做到了每周一场活动,活动内容从新书推荐、单品秒杀、有奖竞猜到图书盲盒、专题图书放送,再到“解救残书”,每次活动都会带来新的流量和转化,每一次也都是崭新的尝试,我们的营销、发行同事每天在运营、客服、管理员、陪聊员等多重身份中穿梭,会员运营有利有弊,当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自不必说,但只要有一个小问题就可能导致“舆论危机”,这是出版社的私域运营中不可避免的“隐形成本”,所以还要同时做好“危机公关”的准备。

我们坚信每一位读者都是因为爱书、认可我们的图书而聚在一起,我们对每一位读者都充满感恩和尊重,用一位同事的话说就是“每一次尝试都是成长,所有的坚持都源于热爱”。的确,我们现在的社群还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运营模式和规则还在探索当中,这部分的回款在整体比例中占比不算太高。我们会继续从运营模式到产品逻辑上进行深入剖析,进一步完善我们的会员体系。 对于一家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的图书出版品牌来说,“有书至美”未来的路依然艰辛,但我们会永葆对未知的好奇、对“美”的坚守和对读者的时刻关注,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