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新闻搜索

未来图书编辑工作的趋势

发表时间:2021-04-12 发表人:zongbianshi

出版是团队工作,而编辑是让所有环节联系在一起的“主角”。因此编辑要具有发现图书价值及做出清晰阐释的能力、文字处理和设计方向把握的能力,同时还能把作者及出版背后的宣传、销售等环节有机“联接”起来。随着图书市场环境的变化,当下对编辑能力的要求越来越趋向“复合”,编辑虽不能做到万能,但有些能力不可或缺——文字判断、审美、沟通与表达、抗压以及不断学习。

近年来,出版生态发生剧烈的变化,未来的编辑工作是怎样的?编辑究竟要不断做“加法”,还是赋予自己更多的“斜杠”?

懂作者,推动内容价值的最大化

作者是内容的源头,如果说他们是“故事的讲述者”,那编辑便是“图景的描绘者”。图景是指调度各种资源为作家作品实现的价值情怀和影响力服务;而图景的描绘不仅是向内(作家作品)的描绘,也是向外(目标读者)的描绘。编辑要先成为作者的“引导者”,善于运用各种新技术,广泛传播作品内涵和作者思想。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简称“浙少社”)儿童文学编辑室主任龚小萍认为,“编辑的引导作用将进一步加强,编辑的主动策划能力将成为一个选题成败的关键所在。”

浙少社近期出版的京剧题材长篇小说《八臂哪吒》,便是在编辑密切关注作家周锐的创作情况的基础上,积极引导而来。龚小萍表示,为进一步扩大该书的市场影响力,编辑主动探索跨界出圈的可能,通过线上专访及线下活动等形式,在图书宣发的同时,普及京剧文化及知识。

编辑和作者之间建立联系的形式很丰富,而对书稿内容的理解及抓住市场需求,永远都是第一位的。正如果麦文化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果麦文化”)编辑阴牧云所说,编辑在作者面前最重要的作用永远是“发现价值”,甚至可以说是“再发现”。果麦文化去年推出的爆款《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就是编辑敏锐地在最恰当的时间重新发现的一本书,它在充分的营销力量加持下,超越了此前引进的两个版本,成为超级畅销书,截至2月已加印至70万册。

在积累了大量作家人脉资源后,编辑可能进一步成为作家经纪人。早在2004年,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就指出,“要打造一个成熟的出版产业,作家经纪人应是其中必备的岗位之一。”作家经纪人以所代理的作者为主要经营对象,与接受作者书稿的出版机构进行商业谈判、经营合作,最终目标是形成作者市场效益的最大化。

懂审美,把书当作一个完整的产品

“编辑审美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他的竞争力水平。因为审美不仅代表整体思维,也体现了细节把握能力。”龚小萍的这段话完整地诠释了审美能力在编辑工作中的重要性。

对于文字的把握和审稿能力,是编辑工作的基本能力,也是基础门槛。蒲蒲兰绘本馆编辑周迅还特别提到了文案功底,“要把一本书的亮点特别清晰、特别鲜活地传达出来,这也需要文字功底作为基石。”文字能力的重要性并没有随着技术的发展而降低,但只是这一“单一能力”的话,就无法达到出版的整体性要求了。

任何内容以某种载体呈现在人们面前时,其形态所彰显的视觉化效果都是吸引关注的第一要素,这也使得书籍装帧设计日渐成为编辑工作的重要组成。龚小萍认为,图书装帧是一项为文字“赋形”的工程,“装帧设计是具象,但也是抽象的,因为具象的图形和字体承载的是编辑对文本的浩瀚情意。”

出版机构都有专业的美术编辑,也有长期合作的设计师团队,那么编辑在期间的作用到底有多大?编辑虽然不会真正操刀做设计,但可以通过自己对内容的理解来确保设计方向,同时也有助于丰富设计本身——编辑的优势就是离内容和读者“更近”,他们对设计的参与和把握也正是基于这一点。

图书应当是一个整体性产品,脱离了形态便不能称其为书,也没有孤立于内容之外的设计。只有二者的高度结合,才能打磨出市场和读者认可的图书产品。而这种结合,考验的便是编辑的审美能力。

懂营销,“阐释”和“传播”内容的能力是关键

市场意识被认为是新时代编辑工作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在渠道更为多元化的当下,懂市场几乎成了编辑的必备素养。在大多数出版机构中,编辑部门和市场部门分工配合,共同完成一本书的营销工作。但诚如阴牧云所言,编辑处于团队信息流转的关键位置。以果麦文化今年1月推出的“作文三书”为例,责任编辑在充分提炼卖点的基础上,用一份PPT说明书引发了市场部和发行部对该系列图书的重视,提升了这套书的内部销售级别,也较好地促进了销售。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简称“二十一世纪社”)知识读物编辑室编辑李树认为,编辑在营销过程中相当于导演的角色,“图书应该配什么样的课件、以什么形式呈现,都需要编辑参与意见。在发行过程中,图书使用的营销物料也需要编辑部配合准备。”以二十一世纪社的“环球寻宝记”系列营销为例,编辑部开通了相应的微信公众号,并通过社群进一步维护读者黏性,举办“我是寻宝王”知识挑战赛扩大影响力,该系列图书在去年2~3月疫情期间的销量达35万册。

无论是作为信息流转的关键点,还是营销这场大戏中的“导演”,编辑的作用可见一斑。阴牧云将之概括为,把出版面对的问题扩大到“制作”以外,包括“阐释”和“传播”,为一本书“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

在计划赶不上变化的环境下,编辑似乎每天都要学会一个营销新技能,从此前的微信公众号推文到如今的直播,即便不亲自参与,编辑也在图书营销中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去年11月,浙少社与著名主持人、抖音大V王芳合作了沈石溪新书“流浪狗奥利奥”系列营销,龚小萍所在的编辑部协同制作营销方案,紧密跟踪销售动态,并根据销售走势与王芳团队签订独家封闭保底销售协议;同时,在上海国际童书展期间,举办了一场新书发布会,引流线下读者线上购买。3个月内,“流浪狗奥利奥”系列在抖音独家销量突破13万册,目前总加印数量突破17.5万册。

懂用户,用读者需求驱动内容生产

从“读者”到“用户”,看似只是一个词语的变化,但其中蕴含的是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变革。在传统观念里,出版业更偏重价值观输出,制造读者需求;但在互联网时代,各行各业都要以满足用户的价值点和利益点为诉求,出版业也不例外。

龚小萍认为,用户思维要求编辑先给目标用户群画像,研究他们的购买行为并生产相应的图书产品。这期间有两个需要思考的根本性问题:目标用户群关心什么?图书产品可以解决他们的什么问题?“以这样的逻辑链条去策划图书产品、策划营销文案,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她也分享了养成用户思维的三方面尝试:学习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了解人性,预判购买心理;多看销售数据,分析背后隐藏着的用户的真实需求;做目标用户的角色代入,对童书编辑而言,深入儿童阅读现场,如幼儿园、中小学等可以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

阴牧云也表示,编辑一定要和用户产生连接,但想要培养和建立用户思维,就要真正进入社群内部,参与营销工作。“一个编辑初进入社群的正确操作应当是倾听和了解,把自己融入目标读者的需求。”

在用户需求更加多元化的当下,除了纸质书,对多种内容形式的尝试也是基于用户思维的考量。尤其在少儿出版领域,围绕图书内容而进行的音频、视频、附加课程的开发已经屡见不鲜。李树说:“在一些出版机构被归入数字部门或融合发展部门的工作,编辑也要尽可能地参与进来。时代的发展速度是难以想象的,编辑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压力。强化对内容的策划和把控能力,并设法增加图书的附加值,是未来编辑工作的常态。”而好奇心和学习能力则是编辑永葆职业生命力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