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一个群里看到有出版同行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图书这种内容丰富的出版物真的适合浮躁的‘短’视频平台吗?”
我觉得这个问题挺好,这也应该是这个行业大部分人的困惑。这段时间,很多出版机构都在招会做短视频、会写短视频文案的人。一方面,行业内不得不顺应如今的视频潮流,另一方面又对这种潮流抱有怀疑。
这种矛盾的现象,让我想起了近期被讨论得很火的、知识分子活跃在娱乐圈的现象,其实两者背后的核心问题是一样的——我们该不该顺应娱乐的潮流?精英会不会被大众文化所裹挟?
我们中的一部分人会认同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到的观点,对娱乐节目也有种天然的危机感和警惕感。但其实,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种对文化话语权的争夺。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知识、文化对任何人来说变得触手可及,精英文化逐渐没落,知识分子、智识等概念被污名化。
近期也出现了一些对知识分子进入娱乐圈的批评,这种批评也不乏是一个好现象。
刘擎在2021年初说的一段话很打动我:我们处在一个“语言通货膨胀”的时代。太多的人太过随意地表达夸张的赞美,同时太过轻率地发出刻薄的讥讽攻击。言之凿凿可能显得铿锵有力,却因为随意和轻率,也变得无足轻重而成过眼云烟。语言在“通货膨胀”中迅速贬值,妨碍了我们认真的倾听和表达,阻塞了有效而真诚的对话沟通,结果可能给所有人造成损失甚至伤害——让人变得偏执而狭隘,喜好党同伐异,最终可能撕裂共同生活的社会。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只能是与他人共同的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世界,如何能让彼此分歧的人们在相互理解中合作,在求同存异中维护尊重、关怀、友爱和团结的生命共同体?这是重要却极为困难的使命。……我在学术象牙塔之外尝试一些活动,只是期望为推进这一目标尽微薄之力。
无论是刘擎上奇葩说,还是许知远上吐槽大会,我们都可以看到,一种被我们的教育所忽略的人文精神正在被大众所重新认识,这不也是我们做出版的情怀之一嘛?虽然有时候也会担心这种人文精神会被娱乐消解,但是看到一些对节目的评论,似乎是向着一个好的方向在发展。在窝草看来,这些人正在这个日益逼仄的公共空间中挣扎出一点点可讨论的空间。当然,也有人在担心,这些知识分子会不会被流量所裹挟,只剩下娱乐大众的功能。
扯得有些远,回到图书行业和短视频,确实,从内容承载量来说,短短的1分钟是无法把复杂的图书内容都呈现出来的,甚至为了流量,有时我们不得不做一些“不恰当”的“妥协”。
我们曾经在一篇关于直播的文章中说过,看直播的人不一定读书,读书的人不一定看直播,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要如此焦虑地挤上“视频”这辆车呢?
从营销角度来说,互联网的兴起,要求营销有用户思维,从“告知用户”向“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问题”转变。我们的用户喜欢什么?我们怎么样才能抓住用户?怎么样才能让用户购买我们的产品?或者说,怎么样才能在用户中形成品牌信任?
因此,图书圈的短视频,不应只围绕书,更应抓住用户的痛点和痒点,呈现比书更多的内容。这么一说,好像又出现了一个悖论——“我的书的内容已经够多了,怎么还要更进一步找用户的痛点和痒点呢?”
对此,只能说,单纯的产品介绍视频,除了编辑本人和部分同行会关注,读者会在意吗?读者为什么要花一分钟看一个毫无亮点的广告?虽然我也知道,很多同行只能做产品介绍视频,毕竟这很安全。
在图书这个行业,我们必然要主动或被动地挤上互联网这辆“高铁”。问题的关键是,我们不能一边想挤上去,一边又看不上车上的乘客。我们想紧跟时代的潮流,是因为害怕被抛下,害怕产品卖不出去,毕竟现在已经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没有适当的营销手段,读者根本不会买账。
从情怀角度来说,视频归根到底只是一个载体,和书一样。我们可以在书中承载我们的出版情怀,为什么不能通过视频来承载呢?借助大部分人都喜欢的方式,去传递自己的理念,总比一直呆在同温圈强,不如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一些,说不定传播效果更佳呢!
回到问题,“图书这种内容丰富的出版物真的适合浮躁的“短”视频平台吗?”
我觉得有这样疑问很正常,毕竟无论是对社会现象的严肃讨论,还是其他学术观点,用十几万、几十万字都不一定能讨论完全,又怎么可能在1分钟内呈现出来,而且还要以好玩的、有亮点的方式呈现。但换个角度来思考,我们在写毕业论文或者图书选题的时候,不也在追求“创新性”吗?那么,何必纠结于视频能不能体现图书内容的丰富性,不如想办法在视频的洪流中做出自己的特色。
最后再来说说“浮躁”这个问题。被这个大时代裹挟的个体,难免浮躁,毕竟一切的更新换代都那么快,焦虑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但我们或许可以在顺应潮流和追求理想之间做一个微弱的平衡,虽然蝴蝶的力量很小,但难保哪天就可以刮起飓风呀。
其实,有如标题这样的质疑也蛮好的,可以提醒我们在潮流中停下来反省自己是否违背了初衷。
在最后,对于视频的盛行趋势,我也有一种担忧,即如尼尔·波兹曼在另外一本书《童年的消逝》中提到的那样,当阅读的界限消逝,任何知识可以通过影像全成员共享的时候,对儿童来说,是一个不断被催熟的过程。
而随着信息门槛越来越低,人类印刷文明所带来的逻辑、深刻和理性会不会因此而萎缩?人类在进入视频时代的时候,会不会同步迈入了弱智时代?
也许,“ 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