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新闻搜索

疫情下大学出版社的发展模式

发表时间:2020-12-18 发表人:zongbianshi

编者按:11月19日,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2020年会暨第33届全国大学出版社图书订货会在广东珠海召开。在大学出版主论坛上,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副理事长、南京大学出版社社长金鑫荣谈到了对疫情下大学出版社发展模式的思考。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出版业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冲击,但也为传统的经营模式、销售模式提出了必须面对的命题。面对注定不平凡的2020年,大学出版社需要在危机中寻找转机,在困难中寻找机会。

疫情冲击下大学社暴露的问题

作为传统出版行业,出版业在新时代面临很多挑战,而这次的疫情,则将很多之前不易察觉的隐疾引爆了出来。所以,疫情既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也是一次浴火重生的考验。它虽然对出版发行领域的各个环节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带来了诸多困难,但也引发了出版从业者对产品结构、渠道架构、营销模式的思考与变通,产生了刺激催化的作用。

教育类产品受冲击较大,尤其是基础教育类产品、高校教材。教育类产品是许多大学出版社的重要产品,中小学、高校延迟开学直接影响了基础教育类产品以及高校教材的销售,公共场所的暂停营业与居家隔离政策也大大影响了线下门店教辅产品的销量。

传统的销售渠道面临挑战,尤其针对系统性发行、固定渠道发行的出版社。在疫情的冲击下,线下实体消费面临停滞,实体书店遭到前所未有的重创。对系统性发行和固定渠道的惯性依赖,在这样的特殊时期阻断了产品流向市场的通道。

出版社的产品结构需要更加多元,尤其是单一的品种、单一的内容、单一的渠道的出版社。产品的多样性决定了一家出版社是否具有持久、稳定的生命力。面对环境的突然改变,消费者的购买需求也会随之转变,如果没有充足、多样的产品输入市场,就缺失了强大的抗冲击能力。

出版社的营销模式需要重组,对单纯依靠线下销售,线上销售较为薄弱的出版社影响较大。在实体书店遭遇严峻形势的情况下,消费需求转向线上,但电商平台也面临着供应链不畅通、物流受阻等问题,图书电商同样面临复杂的局面。

解决危机的应对之策

危机亦是变局,智者总会在危机中寻找转机,在转机中找到方向。在疫情的艰难时刻,更需要出版人振奋精神、鼓起勇气,以攻坚克难的精神奋力拼搏。我们应当从大学出版社的定位与理念出发,为出版社制定个性化的发展策略,重新布局学术出版和教育营销路线,并结合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从而迅速应对问题、解决问题、超越问题。

加强市场化教育产品的开发。实现教育产品的多路径、多层次、多方位的系列开发,既要有强有力的拳头产品稳定市场,也要持续地调研和创新,形成优质品牌矩阵。加强市场化营销,实现可持续发展。

挖掘存量资源,提升增量资源。尤其针对教育产品,不要单一地依赖内容或市场,要固本创新,既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开发衍生产品,也要守住教育产品的根本和质量,提升抗风险的能力。

针对大学出版社,持续加强学术类产品的开发。学术出版是大学出版社的立社之本,需要长期规划积累。如果能打造多元化产品结构,就能抵御未知风险。

打造线上、线下营销宣传矩阵。多平台宣传,多渠道推广,多模式销售,不畏挑战,大胆尝试,积极参与短视频、直播等宣传销售模式,不缺位、不怯场,让优质内容与新颖形式有机结合。

关于疫情下大学社经营模式的思考

大学是社会思想的策源地,科技创新的始发地,政府决策的智囊团,人才培养的新高地。大学出版社的责任,是对教学科研中所产生的重要成果、理论体系、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等方面的优秀成果给予总结。疫情暴露了问题,也催生了机遇。后疫情时代,我们依旧应当立足于出版、立足于学术、立足于文化,挺拔出版主业,做好内容建设与融合创新。

立身之本。坚持自己的发展定位,精准定位,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找到立身之本。

多元发展。强化多元化发展模式,真正实现“学术与教育、纸质与电子、线上与线下”的良好发展格局,增强抗风险能力。

专精特新。创建良好的盈利模式,维护优质的系列产品,保持企业的现金流。在“专、精、特、新”中,围绕特色产品和渠道下功夫。

融合出版。加强数字化融合出版的能力。大学出版社体量较小,抵御风险能力较弱,如果能通过数字化融合出版整合资源,尤其是针对学术类产品的数字化出版与营销,就能发现新的增长点。

人才资源。建立一支精明强干的编辑营销队伍。疫情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人才流失。优秀的编辑人才是第一资源,可使企业转危为安,实现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