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新闻搜索

策划力是图书编辑的生命线

发表时间:2020-07-03 发表人:zongbianshi

随着网络阅读的普及,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图书出版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当此之际,有新意的、能够更好地满足读者阅读体验的选题策划,对于图书编辑来说,至为重要。因此,十分有必要充分认识编辑策划力的重要性,并着重加强编辑策划力的培养。

编辑策划力是编辑工作的核心

有些刚刚进入出版社的年轻编辑,认识上往往有个误区,认为当编辑不就是看看稿子、做做文字工作嘛?这是一种严重的误解。

对于图书编辑这个职业比较全面的解释是:编辑要根据市场需求策划选题,然后根据选题要求寻找合适的作者,完成约稿、审稿、排印、校对、发行推广、与作者互动等一系列的工作。

有人把完成上述编辑工作各种能力的综合表现称为编辑力。编辑力就是出版竞争力。一个编辑是否比另一个编辑强,就看他的编辑力是否比另一个编辑强?一个出版社是否比另一个的出版社强,就要看这个出版社编辑群体的编辑力是否比另一个出版社强?

在编辑力当中,选题策划是编辑力的源头。创意从编辑大脑中滋生,从而展开一切的过程,就是策划的过程。一个编辑策划能力的大小,体现的就是他的策划力。策划力是编辑力的核心,是编辑力的突出表现,是编辑的生命线。也可以这么说,一个编辑是否比另一个编辑强?往往要看他的策划力是否比另一个编辑强。

编辑策划力包含的几个方面

策划力如此重要,那么编辑的策划力包含哪几方面的内容呢?或者说,作为一个编辑,应该从哪些方面培养自己的策划力呢?

我认为,编辑的策划力的基本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想象力。有人说“想象是创意的摇篮”。因为通过想象,可以超越时间,使思维向未来延伸;通过想象,可以超越空间,把看起来毫不相干的事物联系起来。作为创意产业的图书出版,在选题策划中,充分发挥编辑的想象力非常重要。特别是富有新意的选题创意,首先都是通过想象产生出来的。人们常说的“头脑风暴”,就是让想象的翅膀,突破固有思维的藩篱,在自由中充分地翱翔。当然,编辑的想象力必须建立在编辑工作所具有的专业判断的能力基础之上。

第二,判断力。最为一名编辑,几乎每天都处于对各种选题和书稿的判断当中。因此,判断力非常重要。判断力来自编辑的学识、修养、喜好、职业经验等,但本质上体现的是一个人能够懂时代、读懂社会、以及读懂读者的能力。判断力是可以培养的,多思多想、经验积累、善于总结都可以提高一个人的判断力。但最重要的是自信心的培养。优柔寡断、犹豫不决往往是不自信的表现,也就不可能有产生精准的判断力。

第三,构思力。编辑的构思力,是指从选题策划到图书印刷成书的过程中,编辑设计和把控一部书稿能力,是编辑把一个创意真正落实成一本书的能力,体现的是编辑的职业综合能力。编辑构思力包括对书稿结构、文字表达方式、文字水平,以及从封面、内文设计到书名、篇章名的一系列的要求和判断。同一部题材的书稿,由于编辑构思力的不同,会产生风格迥异的出版物。构思力怎么培养?我认为,别无他法,多向优秀的图书作品学习,同时留意自己的编辑素养的提升。

第四,执行力。编辑工作不同于科研,是一项实操性很强的工作。没有一个成功的编辑是懒惰的人。好的创意如果不快速加以落实,要么竹篮打水,要么时过境迁,终究不会成为一个有效的选题,更不会发展成为一本优秀出版物。日本出版家、讲谈社前总编辑鹫尾贤也曾经说过:“编辑一定要勤快,要有执行力和即时的反应能力。”“当编辑脚不勤、好奇心淡,作者又怯于创造而专精化时,做出来的策划只会偏狭无趣。市场上有那么多可有可无的无聊书籍,原因即在于此。”(《编辑力——从创意、策划到人际关系》)

想象力、构思力、判断力、执行力,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可偏废。一个编辑要是具备了这四种能力,想不成功也难!

编辑策划力与习总书记的“四力”

谈到编辑策划力包含的“四种能力”,我们不由地想起习总近平书记说过的“四力”。2018年8月21日,习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

习总书记的这番话是讲给广大宣传思想工作者的,作为党的出版工作者来说,这番话同样适用,特别是对于年轻编辑策划力的培养来说,总书记所讲的“四力”非常重要,应该充分理解和深入领会。

我认为:脚力,代表一个人的勤奋程度;笔力,代表一个人的思想深度;眼力,代表一个人看待问题的水平;脑力,代表一个人的创造力。“四力”,既是构成本领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本领能力的方法路径。

作为一名编辑,如果能够按照习总书记的“四力”所要求的方向去努力,勤奋工作,再注重加强思想深度、看问题的水平和创造力的培养,就一定能够提高自己的策划力水平,就一定能够锻炼成为一名“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优秀编辑。

编辑策划力的运用方法和技巧

编辑的策划力,是编辑在每一个选题策划的实际工作当中综合表现出来的,最能体现编辑的创造能力。那么,选题策划有没有什么规律和技巧呢?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我总结了几种能够体现编辑策划力的方法和技巧。

第一种:无中生有。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由于无。” 所有的“有”都是从“无”中来的。但是这个“无”不是什么都没有,“无中生有”不是天上掉馅饼。著名出版人余晓群把编辑的基本功归纳为一是学识,二是社交能力。对于编辑来说,不仅要具有比较广博的学识和见识、丰富的想象力,还要具备一定的交际能力和选择准确的社交群体。这些都是编辑要想“无中生有”的基本条件。大多数的选题看似是无中生有的,但有些编辑新选题层出不穷,有的人却泛善可陈,拼的是编辑的文化底蕴和人脉。

第二种:锦上添花。深度挖掘自己曾经策划的比较成功的选题,运用“长尾理论”,继续跟进开发更有新意的选题。一本优秀的图书往往会带来一个优秀的作者,乃至一个优秀的作者群体。在此基础上逐步跟进,开发成功选题的概率就比较大了。日本出版家鹫尾贤也说:“编辑一旦在自己周围建构起人脉网络之后,取材自然轻松,很多新的信息也会自动送来。”因此构筑并逐步扩大自己的优秀作者群非常重要。

第三种:借花献佛。通过一个看似和出版毫不相干的事情,找寻编辑自己的策划灵感。这就需要编辑丰富的联想能力。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刚刚开放股票市场的时候,广大股民跃跃欲试,但所具备的相关知识甚少。当时,国内股票知识类图书市场几乎是空白。我本人并不炒股,但我认为这里面有文章可做。于是就请一位金融界的朋友给我推荐一本国外关于股票知识的名著。他给我找来一本在美国被奉为“华尔街股市经典”的《股市趋势技术分析》。我马上请专业人士翻译出版。该书一经出版,畅销一时。

第四种:顺藤摸瓜。通过别的出版社出过的优秀图书,找到读者的兴趣点,从而开发出更加有新意的选题。此法要注意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力戒盲目跟风出书。我的一位作家朋友何香久创作了小说《焦裕禄传》,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获得了该年度“五个一工程奖”。当我得知他手里有很多焦裕禄的史料和照片,就约他重新编写了一本非虚构类图文书《坚持群众路线的楷模:焦裕禄》,5万多字,有文有图。出版后,和小说《焦裕禄传》相得益彰,广受读者好评。

第五种:变废为宝。从废弃的选题,或者是出版后反应平平的选题中,重新挖掘出有价值的新选题。由于策划人的水平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甚至是出版的时间不同,同一个题材往往可以策划出不同的选题,市场反应也可能完全不同。我有一位作者多年前编了一本《百人访谈周恩来》,收录300多人的访谈,内容十分丰富,但发行并不理想。我重新阅读了全部原稿,删其中大部分内容一般的文章,从中精选出54位知名人士的深度访谈,重新定名为《你是这样的人——回忆周恩来总理口述实录》出版,市场反应热烈。化“腐朽”为神奇,是此法的最高境界。

有人说,编辑是内容提供者和需要者中间的传递者。但编辑所从事的这种内容传递不是简单的送达,而是从中扮演着“价值创造者”角色。如果我们套用马克思所说,把书稿变成图书的过程也形容为是一个“惊险的跳跃”,那么,保证这种跳跃的成功与完美,就是编辑的“价值创造”所在。策划力,就充分体现着编辑的这种“价值创造”。因此,每一位编辑都应该高度重视策划力的培养,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价值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