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新闻搜索

90后出版从业者的成长与蜕变

发表时间:2020-05-18 发表人:zongbianshi

新生人才力量是一个行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近两年,90后正在各行各业崭露头角。纵观出版业,90后出版从业者在编辑、营销、发行等岗位上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有人入行4年就做出了“中国好书”获奖作品;有人苦练编辑技能,在“韬奋杯”编校大赛中多次获奖;有人开直播,积极为图书营销积累新流量;有人基于自己的业余爱好让图书营销破圈……90后出版从业者正在以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做事习惯,传承着这个行业的过去,同时也重塑着这个行业的未来。

入行不久,理想和现实交织

作为互联网原住民,90后从小就生活在信息爆炸的环境里,他们对于职业的选择似乎有更多机会,当摆在面前的道路众多且每一条都繁花似锦时,90后进入出版业除了真爱使然,多多少少还有些误打误撞的痕迹。像长江文艺出版社编辑梅若冰这样,从本科到研究生,学的都是编辑出版专业,且毕业后顺理成章地进入出版社工作的人并不在多数。西班牙语、比较文学、播音主持、历史等不同专业学科背景的90后为行业注入了不一样的基因和血液。

虽然热爱着文字和阅读,但在一些90后出版从业者最初的职业规划里,出版业并没有进入他们的视野。或是老师推荐实习,或是意外投了简历,北京阳光博客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简称“阳光博客”)编辑夏明帅的入行更是充满了戏剧性,她5年前在一次旅途中,偶遇阳光博客的发行经理,恰逢当时要跳槽,自己对出版业又比较感兴趣,就机缘巧合地入行了,所以她戏称自己是在火车上“捡”到的工作。

无论机缘如何,进入出版业后,或多或少都会面临同一个问题: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一方面是经济问题带来的一些困境,另一方面则是工作氛围和工作内容的落差。上海译文出版社法语编辑黄晓楚说,刚入行时,她的工资是所有同学里最低的。高薪似乎一直与出版业无缘,莫说是90后出版从业者,即便是70后、60后的社长们,一年到头的薪水也比其他行业的管理层少很多。不过近些年,为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出版机构制定了很多激励政策,越来越多的出版人凭借优秀业绩体现了自己的价值。正如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营销编辑李升炜所说,“出版业的收入水平向来高低不平,这与每个人所贡献的价值相关。”

与薪水相比,令大多数90后出版从业者不太愿意接受的现实是:自己认为的好内容,可能连选题会都过不了。磨铁图书子品牌文治图书主编于北在最初进入磨铁图书的半年里,不知道公司需要什么样的选题,什么样的选题能通过,经过了一段较长时间的磨合,才深刻体会到图书的商品属性与文化属性之间的平衡。

职业成长 有笑容也有泪水

多数入行4年以上的90后出版从业者都已经独立运作过图书项目,其中还有些成绩斐然,如浙江教育出版社学术出版中心编辑余理阳、浙江人民出版社时政中心主管余慧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策划编辑盛杰,他们策划的图书均入选了今年的“中国好书”。再如海豚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策划编辑王琦,她策划编辑的《漫威电影宇宙十周年纪念礼盒》,销售码洋超1500万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营销编辑占禄,从2018年开始策划并统筹致力于为翻译行业发声的“译想论坛”;山东教育出版社编辑侯文斐,疫情期间直播十几场,累计观看15万人次,带货码洋达17万元。

成绩从来都不是轻易取得的,这背后是90后出版从业者那些被文案折磨的不眠之夜、被领导骂哭的眼泪、被毙掉的无数个封面方案、被突发状况逼出来的应变能力……余慧琴说,在编辑《心无百姓莫为官——精准脱贫的下姜模式》的过程中,连轴转了几天,在压力大、责任大、高强度的制作周期中,还有各种各样的突发问题,就在图书下厂前的一个周末,她发烧了,但别无选择,只能坚持站好最后一班岗,确保图书保质保量按时上市,并能如期在北京组织召开专家研讨会。

在困难面前,在压力之下,几乎所有的90后出版从业者都在职业生涯的某个节点或某个时期有过辞职的念头。梅若冰说:“当编辑从来都是劳心劳力,尤其是当一个项目拖了很久很久,遇到各种问题一直完成不了的时候。”李升炜说:“某种程度上,营销编辑应该是出版环节里话语权和认同感最低的,尤其是对图书的理解与策划编辑有分歧,并难以达成共识的时候。”中国和平出版社编辑王婵说:“当看到身边越来越多的朋友改行做新媒体,听到越来越多的声音说传统出版已经是夕阳产业的时候。”但他们都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奉献着青春和热情,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出版业带来的价值认同感——这份工作能够让人看到更多的好书,有人可能因为读了一本好书而感到充满能量,甚至改变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