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新闻搜索

编辑手记是提高编辑素养的重要环节

发表时间:2019-12-23 发表人:zongbianshi

编者按:对于编辑来说,编辑手记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副产品”。它不仅可以帮助编辑将出版过程记录下来,还可以为出版业以及同行提供借鉴。本文为作者在第八届韬奋人才出版论坛上的演讲。

编辑手记可以被看作一种重要产品,我将从审读报告与编辑手记的区别入手,谈一谈编辑手记的重要之处。

首先,审读报告是在已经完成的文稿基础上开始加工的,而编辑手记只是叙述当时的灵感是怎样最终成为选题的,两者间存在很大差别。我特别推崇审读报告,并且一直倡导支持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和《出版参考》杂志把审读报告评比的工作做下去。我认为,高质量出版不能停留在一般的号召和提高认识的层面,应该深入到编辑业务运行过程的关键环节,而审读报告是编辑加工业务中最核心的一个环节,是对导向质量和编校质量的整理、加工、记录。从审读报告中,可以理解作品的亮点与不足以及编辑水平的高低;可以看出编辑对稿件的加工是“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是化腐朽为神奇,让文稿浴火重生、脱胎换骨,还是把“聋子”治成“哑巴”,让文稿变得灰头土脸、香消玉殒。

QQ截图20191219185106.jpg

其次,编辑手记与审读报告相比,具有独到的价值与功能。文稿选题及成稿是已经确定的,从审读报告中看不出选题策划的背景与缘由,而编辑手记则可以告诉我们,当初策划选题的由来与发展、场景与条件,是如何由最初的一个闪念、一个触动、一个灵感引发,经过一定的调查研究乃至充分论证,最终确定选题的。

举例来说,《大材小用》的编辑手记描述了这本入选农家书屋目录的畅销书是如何诞生的:编辑在北京图书订货会上发现了一本同类书《巧食大蒜》。该书整体设计略有瑕疵,且为单色印刷。而作者之前的《祖传救命老偏方》一书有着较好的版式设计,于是编辑就有了把该书的版式设计和《巧食大蒜》的内容结合起来的想法,最终一本畅销书呱呱坠地。

再次,审读报告即便很完整,也只能看到编辑对作者文稿的增删、缺陷的补充、错误的纠正等,这是单向度的,看不到编辑与作者的交流和沟通、博弈和守成,也看不到编辑和作者共同完成创作的全部过程。而编辑手记恰恰可以体现这种双方的互动和交流。“开国将领”丛书的编辑手记中提到,作者因为笔误、资料有限、当事人回忆不准确等原因,造成不少错讹,责任编辑一一检查修改过来。因此,我认为,在选题确定和作者交稿以后,能否把书稿从半成品加工为具备较高质量的成品,编辑有无过硬的职业精神、足够的学养,能否号脉诊断出书稿的病灶,并开出合适的处方,是关键所在;编辑能否以作者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展现学养,并说服作者修改,能否以真诚交往的方式和作者交朋友,也是该书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编辑能否把深厚学养和充满人文情怀的交往方式巩固下来、发展下去,是成为学者型编辑的重要考量。

最后,审读报告反映出编辑的功课做到三审完成即告结束,而编辑手记则体现出编辑还要对营销市场继续发力,继续前行。编辑不仅需要用学养应对作者,还需要借助学养,把控需求,分析市场,合理计算,精准投放,在服务读者、进入市场的过程中,获取新的选题方向,提升编辑能力。事实上,今天的编辑必须成为具备综合素质的项目经理人。

总之,审读报告与编辑手记是编辑业务中两个不同的环节、两个不同的品种,具有不同的特征,承担不同的功能。审读报告是编辑对书稿加工的法定环节与作品,编辑手记则更多是一种法定之外的倡导与自觉。一位有追求、有情怀、有理想又肯记录、善思考的编辑,把自己对一本书加工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所改所调,用自己的笔叙述出来,会成为攀登事业高峰的一个台阶。如茅盾先生坚持写作《小说月报》的编辑手记,终成一代文学大家;唐浩明先生的《曾国藩文集》编辑手记,也是他成为长篇历史小说作家的重要助益。如果经过一番筛选和编辑加工,把若干编辑手记采纳成册、结集出版、问之于世,也具有文化传播、文明传承的重要意义。愿编辑手记成为出版业编辑成长的重要阶梯,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