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新闻搜索

后浪设计总监谈上半年新书装帧:惊喜不多、视觉趋于一致

发表时间:2018-09-03 发表人:zongbianshi

编者按:除了图书馆和大书城外,书展绝对算得上是一览图书装帧设计的最佳场所。后浪出版公司设计总监陈威伸在日前的上海书展仔细观察了上半年新书装帧设计,他的直观感受是:“今年新书的装帧设计,整体的感觉是惊喜不多,手法趋于类似,每家出版社、出版公司能使用的纸张与装帧方式大同小异。不过,仍然有一些亮点。”他在本文中按照题材分类进行了详细解读。

上海书展结束了,我想谈谈看法。关于今年新书的装帧设计,整体的感觉是惊喜不多,手法趋于类似,每家出版社、出版公司能使用的纸张与装帧方式大同小异。不过,仍然有一些亮点。我挑几类题材具体讨论。

文学类

文学类书籍封面的套路比较明显,比如翻译文学常出现矢量插画,比较难懂的就几何图型,文艺风格就会更抽象、更极简。最常用的手法就是矢量绘画,偶尔有插画性质,但鲜少影像合成。有些使用图库或图库再制,也有些是设计或绘者自绘。

132.jpg

世纪文景的人文图书封面。(本文图均为 作者 图)

这类书青睐矢量图原因可能有几种:第一,许多设计认为自行绘制才是原创的作品,简单说相当于“这孩子我就是要亲自生下来,绝不代孕”。第二,更能在设计上契合内容。第三,如果使用影像合成,素材的质感非常重要,一不小心容易造成俗气或质感低下的感觉。

除了写实矢量绘画,还有抽象矢量或抽象插画。对编辑与读者而言,用抽象矢量有时会被认为设计敷衍随性或是无法切入书本主题。但抽象语汇造成的文艺气质确实有一定的质感。有些写实图片,包括矢量绘画容易造成一种直述的即视感,降低了视觉猎奇。所以折中的办法是半抽象半写实的处理方式,让读者能够理解主题,同时视觉体验上也有新的感受˙。在这一点上,我觉得世纪文景做得非常成功。个人觉得设计工作室往往能够打破体制内的局限,尝试与实验出更多的视觉表现。

2.jpg1535704750901020416.jpg

大众经管

这类题材一致以中英文文字编排为主,辅以几何、图库元素与照片搭配。实际上这类题材对设计师而言并不是容易操作的封面。大部分设计师对文艺路线的封面比较敏感,对商业则不然。要一位在路上见猫就撸、看完《小偷家族》拖着纤细敏感的心哀伤地回家继续吸猫的文艺青年去设计非常商业化的东西,是有些矛盾的。对于这样的设计师,编辑在“展信愉快”后,随即附上:“我们想要大器,商业大书感,并且有你之前设计的小说封面那样的气质”,是会让人不愉快的。

所以这类题材,非常考验设计者本身文字编排的细腻度。我认为之前长期为中信出版社设计封面的水玉银工作室,一直掌握得很恰当。

1535704860093083220.jpg

历史类

这类题材虽说也会使用文字编排,尤其是中文混排,但也会使用优秀的古画与刻版画、甚至早期的老照片——那些本雅明《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中所说,没有机械复制,灵气尚在的艺术物件——作为设计元素。所以在对氛围的掌握上,比大众经管更好运作(对我而言)。在为后浪“汗青堂”做设计的同时,中信“新思文化”的封面也是我最近常在关注的。

许多历史类、古籍类出版方喜爱丛书系列化,一字排开来的丛书确实有更强的震撼与收藏性。其中书脊连贯与非连贯的强外视觉设计或是单独封面前后展开的连贯性也是常出现的表现方式。

这类书籍中也常见不同大小的中英文编排。我对于中文字还是英文字应该放大没有强烈的意见,只要最终呈现的效果达到预期即可。就好像泰国的暹逻猫原本是圆脸,到了欧美,依照不同的审美观培育出尖脸暹逻。但不管尖脸圆脸,只要带回家心甘情愿一撸再撸就是你心目的美猫。

1535704998892018859.jpg

1535705015985061941.jpg

44.jpg

最后引起我兴趣的是邵年为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所设计的封面,我认为他们成功地把这些书重新打造出年轻感、系列感。这样新的视觉更能够让出版社品牌焕然一新,增加年轻读者。

尽管有一些亮眼的作品,但总体上,我认为目前图书市场上的封面、装帧与视觉表现手法有趋于一致的现象,这样除了辨识度太低以外,还会造成停滞感,需要有更多的新锐设计为出版行业增加更丰富的视觉画风。而在装帧手法上、用纸上去平衡成本与定价的敏感度,只能跟随读者的品味与财富增长慢慢提升。

目前大宗用纸以高阶映画以其压纹或牌价优惠的同性质纸张居多,映画纸张印刷难度不高,但纹理平滑缺少手感,后压纹纸张虽有纹理但不够细腻,且该系列覆盖涂布层往往过于厚重生硬。有许多进口纸在手感上温润细腻,虽没有涂布但能印刷均匀,细节不成块。也有些轻纹理的涂布纸,涂布除了自然,还有不同的显色表现;例如日本竹尾纸业新潮纸。不过这些纸张牌价高到能让印务人员受到惊吓,还是多多爱惜印务人员的心脏吧。

中国最美的书与世界最美的书

不管是作为艺术品或是单纯的得奖作品,如果特别陈设出来,就表示我们赋予这些书籍不同的意涵,也表示我们认同设计者本身对装帧发挥的创意与品质。个人认为陈列还可以更完善更细腻,以示尊重。

139.jpg

140.jpg

陈设时使用的材质,我不反对使用绒布衬底;但就像对于艺术画,画家与画商选择适合匹配的画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也许使用与书籍同类材质的实木,在匹配度上会契合些。恰当的材质使用,细节处理的细腻度,以及搭建装修恰当地融合展场的环境,可以让展场呈现该有的仪式感,这样的氛围也能影响参观者的心境。

我们还可以尝试更多地向普通读者去解释这些作品本身的意涵与理念。例如配合设计师的视频访谈,甚至可以把关于书的生产制造流程与设备都展示出来,让他们更了解、也更能够表达——这是我最喜欢的作品、我欣赏那些部分、这工艺如此费尽心力、原来这是做书的一切、原来我(读者)也可以参与其中……

注:本文原题目《图书设计师逛书展|关于装帧、空间与细节的反思》,授权转载自澎湃新闻,转载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