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创新成果层出不穷,国际交流便捷频繁,在这样的发展潮流中,国内众多科技出版社纷纷将目光投向国际,不断加大引进图书力度,力图在科技译著图书出版领域占得先机。但是,随着引进图书数量和品种的不断增长,科技译著图书质量下滑的问题也越来越显著,如何做好科技图书引进出版工作,成为科技编辑头疼的问题。近些年来,国防工业出版社在科技图书引进出版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积累了一些切实可行的经验和技巧,在此与大家分享。
寻找与国内交流密切的原版书作者,选定原版图书。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事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国外学者被邀请至国内讲学交流,国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网站上通常会在显著位置发布相关国外专家讲座交流信息。这通常意味着,一则这些外国学者的学术水平得到了认可;二则他们的研究内容切合国内科技研究方向。他们撰写的图书理应作为重点引起编辑的关注。如2015年,我们在北京理工大学的网站上看到,国内召开“远东无损检测新技术论坛”,国内161家单位500余人参加,美国衣阿华州立大学的Lester W Schmerr Jr.教授作为论坛的学术委员会主席作大会报告。随后,我们在亚马逊网站上又跟踪查到Lester W Schmerr Jr.教授刚刚出版了《超声相控阵原理》一书,由此分析判断,如果将该书进入国内,作者在国内的知名度和该书内容与国内研究热点的贴合可以确保图书的销售。果然,该书中文版在2017年出版后,受到了广大国内专业读者的欢迎。
寻找与原版书作者熟悉的专家,选定译者。科技译著图书的质量高低,能否找到合适的译者是关键,这也是科技图书编辑最为头疼的问题。尤其是科技专著图书,专业性强,研究内容深,很多又是交叉学科内容,如果没有专业人士的推荐,普通科技编辑很难找到合适的译者,而最合适的译者推荐人无疑是作者本身。 2016年,我社计划引进著名华裔电池专家蒋三平教授刚刚出版的学术专著《高温燃料电池》,鉴于蒋教授是国内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并与国内众多专家有合作,在沟通过程中我们询问他是否可以推荐国内的译者人选,蒋教授推荐了华中科技大学李箭教授,经过我们与李箭教授沟通协商,李教授答应承担此书的翻译工作。译稿交稿后,我们进行了审查,认为书稿的翻译质量非常高,也再次证明了由原版书作者推荐是一种较好的寻找译者方式。
为译者与原版书作者提供沟通渠道,解决疑难问题。做好翻译工作的前提是译者必须准确理解原版书作者所表达的意思,但对科技图书译者来说,有时候要做到“完全理解”有困难。比如,有些说法或者定义是作者提出的,译者的理解不一定准确;有些科技专有名词是新出现的,国内或业内还没有统一的规范;有些内容译者觉得有问题,但不知道是作者的错误还是自己的理解错误。要解决翻译过程中这样的问题,译者与作者进行沟通是必须的。2015年,我社出版了《声呐性能与建模原理》一书,书稿80余万字,内容丰富,专业术语多,学科跨度大。在翻译过程中,对于发现的疑点或难点问题,译者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与作者进行了多轮沟通,对相关疑问进行澄清和确认,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该书出版后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并获得“第三届优秀审读报告三等奖”。
搭建分层次的翻译队伍,提高翻译效率和质量。科技图书翻译工作是项苦差事,尤其在现有的科研教学考核机制下,有能力的译者不愿意承担翻译工作。即使愿意承担,也需花费很长的时间,这又与出版社希望缩短时间尽快翻译出版的要求相冲突。组建分层次的翻译队伍,是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的好方法。“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译著丛书是出版社策划的翻译项目,丛书共计15本。为了保证翻译工作,出版社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可靠性学院合作,首先在硕士生和博士生中招募志愿者,每一本书形成一个项目组,负责初译;由一名副教授负责审读修改初译的书稿,管理初译工作;由一名资深教授总负责,把控最后的翻译书稿质量。这样的模式充分利用了研究生需要多看专业外文文献、指导老师需要指导考核学生、专家学者具有权威指导性的有利条件,从而保证了图书翻译的效率和质量。丛书在一年的时间内翻译完毕,出版后多本书实现了重印,得到了读者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