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新闻搜索

看点 如何读懂年度图书榜

发表时间:2018-01-03 发表人:zongbianshi

图书排行榜一般分为三种,一种是以销售册数为唯一依据的,叫客观榜;一种是由评选机构按照一定标准确定的,叫主观榜;一种是在客观榜的基础上再评选的,叫主-客观榜。近十几年来,反映全年好书的年度榜在各种图书排行榜中独占鳌头,成为出版机构和读者青睐的广告语。尽管如此,业内对这一事物的认识依然存在诸多误区。因此,对于一个出版人来说,如何读懂年度榜依然是一个重要的业务话题。

图书排行榜_副本.jpg

作为一个曾经的书业新闻人,我曾听到来自各方的对图书排行榜商业利益指向的嘲讽乃至责难。对此,要说完全没有,非君子也;要说完全都是,是阴谋论者。如是我闻,一般的操作是“掺沙子”,即在备选单上先敲定公认的入选者,然后再适当加入“关系户”。这个“适当”是学问所在,加少了,摆不平,加多了,损伤公信力。但我要说,最终的获奖者,无论有无利益关系,大多是实力使然。说白了就是,名额有限,评谁都没毛病。

明白了生成机制,再看各种年度图书榜,就能看出门道来。首先,要尽量搜集更多榜单,行话叫样本采集覆盖面最大化。前两年,有人在每年1月将上一年度各种图书榜单集合刊发,的确是功德无量的事,但是,少有进行横向统计和分析的。比如,上榜图书数量和上榜出版机构数量分析等。在此,我要强调的是,在这张“榜中榜”中,重复上榜图书(也就是在两种以上榜单中出现的图书)值得特别关注。它们正是所谓的公约数,是最干货。可惜,据我所知,这个活儿还没有人做。

当然,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的,更何况图书榜?可以说,自从100多年前畅销书排行榜在美国诞生以来,关于它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其中,有的是技术问题,有的是认识问题,甚至是哲学问题。

像样本采集的科学性问题,随着通讯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已经不再是问题。但是,依然还有一个时效性的限制。具体来说就是,年度榜单是新年1月发布还是旧年12月发布。我们看到,经过多年实践,12月定评、1月发布的模式成为主流。这样就带来一个新的问题:12月出版的图书往往成为“两不管”。又经各方磨合,如今年度评选周期多是去年12月至今年11月。而一般情况下,中国的出版机构多不选择在年末推出重要畅销书。因此,“两不管”问题在业内也已不成为问题。

还有一个问题是有点玄乎的认识问题:确实需要完全读完一本书才有资格评定甲乙吗?所谓“完全读完”在这里取其狭义,即精读每个字。我个人的答案是否定的。我认为,最能回答这个问题的不是责任编辑,而是营销人员。成熟的发行人员只需知道卖点一二三就足够了。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一定要亲口尝尝,当然不错,但是,我们也要相信依托于人类知识体系的间接理解、推演和想象。

走笔至此,我想起上大学时某老师传授的阅读秘法。这位恩师闲聊时讲,20世纪80年代初,考试前没有时间看文学名著,只得临时抱佛脚,灵机一动,回家翻名著的“小人书”版,恶补之后,居然还考得不错。这一招太管用了,我用了好久,顺利通关。多年以后,出了个“罗振宇”,也是这个路子,名利双收。我想说的是,一本书的精华就那么多,除了少数经典需要反复精读外,其他的可能几千字就能说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