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新闻搜索

建设编辑力,提升出版社核心竞争力

发表时间:2017-12-04 发表人:zongbianshi

编者按:如何提升社内已有人才资源的专业素养,提升员工对出版机构的认同感和忠诚度等,成为出版机构当前迫切需要探索的重要议题。同时,不少出版企业HR都提出,出版业的人才动态已从早年的业内流动变为向业外流失。数字时代背景下,互联网人才培养也面临着不少新挑战和新问题。山东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总编辑迟云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编辑人才队伍是出版企业的核心人力资源,编辑力是编辑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不仅限于编辑个人的能力,还包括出版社整体编辑队伍的建设。编辑力是一家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编辑、核心作者、核心资源及核心作品的重要体现,是一个出版单位的立社之本。注重培养编辑人才,坚持锻造编辑能力,全面提升出版活力,是出版企业的生存之道和发展之要。

微信图片_201711273184021.jpg

编辑力建设面临制约

编辑力建设需要解决三个“关系定位”问题。一是追求经济利益与坚守图书精品之间的关系定位。近些年,出版种类井喷式爆发,图书质量良莠不齐,市场中的思想性、学术性以及原创性被稀释,导致重复出版问题加剧,精品意识减弱。

二是管理者心态与编辑成长之间的关系定位。不少管理者只注重当前与短期效益,层层传导经济指标与工作压力,缺乏人才培养的理念,更谈不上关心人才的成长。事实上,缺少良好的成长空间,就不可能衍生出更大的企业效益。

三是管控编辑与解放编辑之间的关系定位。多数出版企业依然沿袭管理与控制编辑的旧有思想,没有解放编辑的理念,导致图书编辑承受着创利指标和图书质量的双重压力,而选题策划往往又是闭门造车,既与市场脱节,又缺少作者资源的保障。

此外,编辑力建设需要改善三种“不到位”现象。一是培训主体意识与责任不到位。对于人员培训,单位与管理者主体责任缺失,不担当、不作为,通常认为培训可有可无、做培训未必有多大成效、不做培训也没有直接的损失。

二是对培训投入与产出的认识不到位。具体表现为不遵循培训需要投入且产出周期长的规律,在培训方面“惜时惜金”,急功近利,忽略人才的长期培养。

三是培训奖励执行不到位。没有认识到培训是提供给优秀骨干编辑的最好奖励,没有实行有效的“因才施奖”,从而无法形成尊重人才、激励成长的价值导向与企业文化。

编辑力建设的六大方面

编辑是文化的传承者与传播者,是精神文化产品的工程师。党的十九大将加强文化建设摆在了事关国家发展、民族未来的前所未有的高度,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作出了重要部署。作为一名新时期的编辑,既要继承出版界前辈的职业理想与情怀,更要坚定文化自信,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提高政治站位、严控出版导向、严明政治纪律、严肃阵地管理。在这种新形势下,编辑力建设应着重以下六点:

第一,明确个人选择,激发内生动力。每位编辑在入行之前都应思考两个问题:“是否要做出版人?”“做什么样的出版人?”成为出版人的先决条件是爱书,而成为优秀出版人的基本要求是练好“案头功夫”。编辑的成就感必须建立在对自我和对出版行业的本质认识上。只有编辑自身定位清晰、规划明确、内心认同,才会在工作中目光长远、勇于挑战、富有情怀。

第二,开放心态,把握大势。出版行业担负着生产精神文化产品、服务和引领社会的重任。所以,编辑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培养自主学习习惯,自发接触和熟识各学科的前沿动态,提高思维的活跃度,加强对有关问题的前瞻性研究,努力跟上时代的步伐。

第三, 坚持问题导向,提升工作悟性。在选题活动中坚持 “六性标准”,即思想性、学术性、权威性、前沿性、科学性、独到性。编辑同时也拥有策划人的身份,应具备敏锐的悟性、基本的素养以及靠谱的直感,而后两者又必须通过日常工作中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来养成。作为一名编辑,要从市场分析入手,进行有效的市场调研,总结市场规律,激发创新灵感,策划对社会有用、有价值的选题。

第四,培养情商,提高约稿组稿能力。编辑需要通过不同渠道寻找稿源,以最为有效的途径联系最佳作者,以最恰当的方式与作者交流沟通。做到这三点,“守株待兔”行不通,要主动开拓,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采取负责的工作态度和真诚的交际技巧。因此,编辑要在平日里有意识地广交朋友、开放视野、提高情商,增强把握机遇的能力。

第五,精益求精,提升编辑加工能力。一名优秀的编辑必须具备甘于寂寞、脚踏实地、精雕细琢的品格和能力,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工匠精神。练好内功没有窍门,编辑要重视每一部稿件,边干边学,留心观察、感悟、沉淀和提升,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夯实文字功底,优化审美素养。

第六,博采众长,由杂家到专家。编辑的工作要求服务性跟进,一方面要爱岗敬业、甘为人梯,对作者、社会、自我三方面负责;另一方面要博采众长,实现由杂家到某一领域专家的跨越。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进行的知识素养储备,有助于拓宽眼界,方便与优质作者的沟通,策划水平也会再上一个台阶。

搭建夯实三大平台

编辑力建设的重点落在编辑出版工作的运营管理实践中,这就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机制,为编辑力的提升和强化以及编辑的成长和发展搭建平台。

首先是发展引领平台。出版历史上的一些品牌社是靠文化起家、靠文化理性发家的。出版社独特的文化理念和追求,将引领编辑的文化认同,指导编辑的工作方向。因此,出版社要将文化理性建设提高到发展战略的高度,建立自身发展理念、企业文化和价值观,而这些都应依托于各自的出版定位和编辑团队。扎扎实实做内容、出好书是出版业永远的源头活水,这既是一种文化担当,也是一种管理理念。这需要我们首先目标向外,研究市场,然后返求于内,激发活力。所以,我们要在企业文化建设上下功夫,各出版单位尤其要率先理清发展理念,明晰发展文化,通过鲜明的目标引领、价值导向、机制保障,形成共识,凝聚力量。

山东出版集团始终坚持通过一般书的出版与运营、壮大出版企业核心竞争力。2015年开始大力实施推进“双品工程”战略,印发《关于出精品书、创品牌社、推进一般书出版与运营的实施意见》,发挥精品出版物和品牌名社的引导作用,增强精品意识,增产精品力作,加大品牌营销,推动一般书的出版和运营步入良性发展轨道。2015年6月,集团召开了对标“中国好书”专题座谈会,旨在分析形势、寻找差距、明确定位、理清思路、主动发力,在对标中挖潜,在对标中提高,走内涵建设、品质建设之路。

其次是编辑成长平台。优秀的管理者以员工为本,这要求管理者不仅要有识人的慧眼、用人的胸怀与能力,更要有“成就他人就是成就自己”的正确认识。好的企业一定是员工与单位风险共担、利益共赢的,也一定是员工与单位共同成长的。所以,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善待人才,搭建与优化发展环境,是每一个管理团队和管理者检验核心竞争力建设成果的试金石,是工作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准。

出版企业要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建设工程,在重视人才引进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原有员工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追求,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积极创造内部活跃的学术氛围,鼓励编辑积极参与外部学术活动,完善职业培训体系,为编辑力的提高创造条件。从新编辑到熟练编辑、老编辑、资深编辑,其实是积累经验和资源的过程。出版社应该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让新编辑快速完成身份的蜕变;应当优化工作生态,让一切积极上进的员工脱颖而出,成长为人才。

山东出版集团围绕编辑力建设这个重心,多点发力,打好“组合拳”。一是形成制度化、规模化、常态化的教育培训格局,开设“山东出版大讲堂”,每月举办一期大型专题培训,并积极探索骨干编辑脱产培训与出国深造等奖励性培训。二是健全人才工作长效保障激励机制。出台了《关于人才工作的意见》《关于人才引进工作的实施方案》,对新引进人才发放初始培养专项津贴,实施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完善职业发展通道体系,不断创新人才管理与激励机制。三是建立年度编辑大会制度。每年召开一届编辑大会暨“双品工程”表彰大会,表彰年度“金牌编辑” “新锐编辑”,并邀请个人与团队分享成长经历与编辑故事。目前,编辑大会已经成为山东出版人的盛大节日和深植于心的精神家园。

最后是科学运营平台。如何通过统筹资源配置,做到科学设岗、合理分工、发挥特长,应对因编辑职能过于分散而弱化核心业务能力的现象,应当是管理层认真思考的具体问题。改革选题论证机制势在必行。如何做到既能引领价值导向、调动编辑的创造性与积极性,又能广集民智、形成良性竞争;如何做到既把选题论证做成交流切磋、学习互助的过程,又适应出版规律要求,使操作灵活适用,这些仍需不断探索。

管理者要解放思想,通过改革把编辑从案头解放出来,从而使编辑“走出去”,领略两头的风景。一头是图书市场,市场本身、终端销售人员以及读者都是编辑最好的老师;另一头是作者,维护和开发优质作者资源并非一朝一夕,要长期和学术界保持联络,和学者交朋友,经常参加学术活动甚至学术研究。

科学运营平台重点考量管理者的理念与作为。今年7月,山东出版集团出台了《重点出版项目专项扶持资金实施意见》,这是山东出版集团重视出版主业的又一重要举措。目的就是要扶持重点、奖励优质、强化引导、形成竞争,把引导和激励贯穿图书出版全过程,持之以恒地打造引导、激励、竞争的科学运营平台。

(本文编辑:路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