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伴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国家对学术科研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在刚刚落幕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特别指出,要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学术出版重镇的大学出版社,在传播学术思想,促进学术交流方面,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作为传播学术思想、保存重大科研成果、指导科研工作、促进学术交流的重要载体,学术出版物在出版领域以及科研领域都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学术出版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国家和地区出版产业的发展水平,甚至折射出一个国家学术科研水平的高低。因此,学术出版虽然属于小众出版类型,但却聚集了非常多的人才,且备受重视。
脱胎于高等院校的大学出版社,在大学教育与科研的支持下,拥有得天独厚的学术出版资源。作为学术出版重镇,经历了转企改制等一系列改革后的大学出版社,一方面依托学术背景积极维护并进一步深挖资源优势,另一方面转身直面市场,利用互联网技术,打开国际化视野,在学术出版融合发展、全球经营方面不断积累、创新。
与生俱来的使命,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学术出版和学术研究,离不开大学这个参与主体,大学可以说是学术研究成果和研究人员的重要“集散地”。全国2000余所高等院校都有自己的重点建设学科,虽然其中有出版社的高校占比极少,但百余家大学出版社依托母体大学在某一学科领域的优质学术成果和教学资源,都发展出了自己的优势出版板块,为学术出版和学术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日前,同时进入全球四个权威大学影响力排行榜(《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QS世界大学排名》和《usnews世界大学排名》)的12所知名高校及其出版社就是典型的例证。各出版社均承袭了母体大学的学科优势,在学术出版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出版品牌。
位居榜首的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是两所气质差异显著的国际知名高校,脱胎于其中的两家大学出版社在学术出版方面也各有所长。依托北京大学在人文社科领域的强大优势,北京大学出版社(简称“北大社”)过去几年里,一直致力于以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等的重大项目为抓手,推进原创人文学术图书的特色建设,努力实现出版社学术人文产品模块的整体发展格局。而清华大学出版社(简称“清华社”)则在“计算机与信息”“理工”“经管与人文社科”等领域打响了品牌,特别是自1995年以来,依托清华大学的学术资源,清华社在国内计算机图书市场上一直雄居首位,形成了高品质、多层次、全方位的特色品牌。近年来,伴随着清华大学创建世界一流综合性大学目标的建立,清华社在艺术、医学、法律、建筑和少儿等领域的竞争力也在不断增强。
南京大学出版社(简称“南大社”)近年来在人文社科类学术图书出版方面也形成了特色品牌,推出了一大批整合南京大学校内外优质资源、彰显母体大学学科特色的项目,如“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太平天国通史》、《中华民国史》等。除此之外,近年来,南大社开始关注天文、物理、环境、地质、地理、人工智能等理工类学科,也在逐渐形成科技类图书的出版品牌和特色,推出了以《介电体超晶格》为代表的一批高品质科技类图书,凝聚了包括院士、长江学者、国家“千人计划”获得者在内的一大批优秀作者。南大社社长金鑫荣表示,无论市场如何变化,精品学术出版都应当是大学出版社的“初心”。
不少大学出版社整合资源,深挖潜力,在某一个学科的学术出版领域形成了极强竞争力,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简称“人大社”)立足中国人民大学在马克思主义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资源优势,在主题出版和相关理论出版方面形成了强大的市场竞争力,致力于打造人文社科出版第一品牌。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简称“北理工社”)结合北京理工大学的国防特色专业和学科优势,出版了大量反映科技前沿发展的高水平著作,在相关学术界树立了品牌,赢得了口碑。而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简称“外研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简称“北语社”)等更是依托母体大学在语言教育领域的权威地位,以语言学、教育学等学科的学术出版见长,形成了鲜明的学术出版特色。
近年来,人大社出版了一大批学术影响深远的精品力作,获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虽然大学出版社“背靠大树好乘凉”,但在移动互联网、新媒体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大学出版社传统学术出版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依赖国家财政扶持、高端学术出版规模不大、评审体系不够健全、人才资源匮乏,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难以均衡等,这些都给大学社的学术出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坚持出学术精品,“以不变应万变”的态度,显得格外宝贵,采访中,几乎所有大学出版社社长均认为,大学出版社既脱胎于大学,理应反哺大学学术科研,将学术出版视作自身存在和发展的灵魂,勇于承担起理论攻坚的责任与使命。在此基础上,将学术出版打造成出版社的一块“金字招牌”,进而谋求其数字化、市场化、国际化转型,才能更加顺风顺水。
深挖资源+精准匹配,为学术插上信息化翅膀
当下各行各业都在钻研数字化转型,出版业的每一个细分领域都被裹挟其中,大学出版社也不例外。除了依托教材教辅出版资源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开启平台化探索外,各大学出版社也在学术出版数字化积极求变求新,走出了自己的特色。
首先,不少大学出版社凭借在某一学科领域学术内容资源的专业性和独特性,相对精准地锁定目标用户群体,通过数据库的开发,摸索出一条清晰的转型路径。如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简称“上海交大社”)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探索,通过深挖内容资源、积极转换观念等,打造了中国地方历史文献数据库、中国司法档案数据库—江津卷、东京审判文献数据库和中国商会档案数据库,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数字库产品矩阵。此外,该社正在开发和建设多个其他相关学术领域的数据库和云平台。人文社科类专业数据库建设已成为上海交大社学术出版数字化的典型特色。
南大社也依托南京大学优质的学术资源和雄厚的人才力量,整合各院系的数字出版资源,建构了一批优质的数字化出版项目。如作为主营单位,南大社联合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建设的“中文人文社科学术著作引文索引数据库”(BKCI)“民国历史文献数字化出版平台”“基于引文索引数据库的人文社会科学双语术语库”相继获得中央财政部2013年、2014年、2016年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该社还研发了“南大智库文丛”及“中国智库索引(CTTI)”等智库研究和评价成果。
厦门大学出版社近年来也依托长期出版大型文献图书积累的资源,积极投入建设知识服务平台,开发建设的“海疆学术资料馆数字化知识服务平台”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获国家财政专项基金资助。
其次,有一些大学出版社依托在某一领域的权威性,组建专业技术团队,致力于开发信息化服务平台,满足某一用户群体的需求。如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简称“华中出版”)依托多年来在建筑装饰设计领域积累的丰富内容资源、作者资源、设计师资源、行业资源,研发并上线了设计生活美学互联网平台“秀设”,希望通过这款跨平台产品将已有的优质内容资源和价值进一步变现,并弥补软装设计领域信息化资源平台的不足。此外,华中出版近几年先后入选了三项国家新闻出版重大科技工程——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工程、数字内容资源知识服务模式试点项目,依托这些重大科技工程,结合出版社自身资源优势,华中出版先后策划实施了“面向建筑装饰行业的云服务平台”“基于群智架构的数字出版生产线”“光谷数字出版孵化器”等多个项目,并获得中央、省级专项资金支持。
虽然大学出版社在学术出版数字化进程中不乏成功案例,看似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却也面临着许多特殊困难。特别是在数据库建设之初,母体大学绝对的学科优势、专家优势和科研优势并不一定都能顺利转化为大学出版社数字化建设的资源。据上海交大社副社长、上海交大社电子音像社社长宗德宝介绍,上海交通大学的船舶、临床医学、机械等都是全国排名第一的优势学科,但对于上海交大社而言,这些学科资源分散在学校各院系,整合起来难度较大,难以调动专家学者的积极性,且对技术有较高的要求,仅靠出版社难以保持内容的持续更新,而技术恰恰又是传统大学出版社数字化建设中的短板。因此,深挖优势资源并对其进行精准匹配,扬长避短,找到适合自身、可操作性强的学术出版领域进行数字化尝试,是大学社为学术出版插上数字化羽翼的关键。
在探索学术出版数字化的10年时间里,上海交大社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数据库产品矩阵
一切互联网产品的研发都对技术性有较高要求,在数字化转型中,组建一支专业化的技术团队必不可少。无论传统出版还是数字出版,都要有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为保障“秀设”项目顺利实施,华中出版专门打造了一支IT队伍,辅以专业的内容、灵活的机制、合理的资金配备,共同保障项目成功落地。
关注热点+坚守品质,让学术经典走向大众
专业化对学术出版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另一方面,通俗化、时代性、市场化、大众化等也成为时代对学术出版提出的新要求。学术图书的市场化,对提高大众整体文化层次、扩大学术图书消费与生产、刺激学术创新的意义重大,毕竟,书只有被读者翻开并阅读完毕,才能实现价值最大化。作为学术出版重镇的大学出版社,自然也承担着推广学术研究成果,推进学术出版大众化和市场化的重任。自转企改制以来,直面市场的大学出版社曾一度面临着学术图书动销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难以兼顾的尴尬局面,且这一问题至今仍然存在。促进学术出版的市场化,也是大学出版社谋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作为中国最具知名度之一的大学出版社,北大社恪守“传播知识,积累文化,繁荣学术,服务社会”的办社宗旨,始终以学术出版为根本,打造了一大批市场反响热烈的学术著作,如该社出版的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在“十二五”期间实现了年销售逾15万册的成绩。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简称“广西师大社”)经过30余年的发展,在学术人文类、思想文化类图书出版方面广受赞誉,作为该社旗下一大文化品牌,“新民说”在学术出版领域已颇具知名度,且在学术专业度和图书市场化方面均表现突出,这与其市场化的品牌运营理念、宣传推广方式密不可分。无论是与新媒体的广泛合作,还是与读者之间密切的交流互动,都使得“新民说”这个学术出版品牌积累了大批忠实读者。
同样在学术图书市场化方面表现突出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简称“华东师大社”)建社60年,依托母体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坚持“以教育为本,走大教育之路”,以近乎严苛的态度对待学术出版,在教育领域持续推出了一大批高质量的学术著作,赢得了市场和读者的认可,打破了学术出版不赚反亏的尴尬境地。
浙江大学出版社(简称“浙大社”)除了传统优势学科的学术出版外,也在推广更加通俗化的学术内容,近年来着重打造的“启真·思想家”系列、“社会经济史译丛”、“启蒙运动研究译丛”等,都收获了较好的市场反响。浙大社社长鲁东明也曾表示,学术不能只停留在学术本身的圈子里,只有让普通老百姓接受,才能更好地发挥学术的价值。
不可否认,与理工类图书出版相比,人文社科类学术图书更容易为读者所理解和接受,但在此过程中,如何把握专业化与大众化之间的动态平衡,如何将经典与时代热点相结合,如何利用新技术打造畅销的学术经典,都是困扰大学社的难题。
首先,学术出版市场化,要以品质为基础。北大社社长王明舟曾表示,口碑和品牌对一个文化企业来讲至关重要,而口碑和品牌的建立离不开图书质量作依托。广西师大社总编辑助理、新民说创始人范新也再三表示:与发行营销相比,一本书的市场更加依赖内容质量本身。其次,学术出版也要关切社会热点,积极通过各种渠道获取选题信息。华东师大社项目部副主任朱华华总结说:“面对新的时代要求,华东师大社密切关注社会热点,将其与优势出版资源相结合,作为学术出版的选题源泉。同时,要善于利用新媒体渠道获取学术前沿信息,从中挖掘选题方向。”最后,要善于利用多元营销手段。北大社和广西师大社的微信公众号经过多年积累,都已形成了较强的社会影响力,通过微信等新型营销方式,凝聚了读者群,推出了一大批“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学术著作。
致力于“走进去”,以国际化视野开展学术出版
除了让越来越多的中国读者了解中国学术外,大学出版社还承担着助力中国学术走出国门的责任和使命。在版权输出、项目合作、资本输出方面,大学出版社都进行了有益尝试。
首先,在学术图书的版权输出方面,大学出版社是一股强大的力量。2016年“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单体社综合排名前5名中,共有人大社、北大社、浙大社3家大学出版社,其中,人大社更是在连续八年里取得4次第一、4次第二的成绩,可见,大学出版在学术出版“走出去”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为大学出版社学术出版“走出去”提供了新的机遇。如,浙大社在已有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输出了《“一带一路”读本》《“一带一路”的国际法律视野》《中国古代丝绸设计素材图系》等实用性强的产品,并构建了“一带一路”重大项目出版平台,“一带一路”主题图书也成为该社面向“一带一路”小语种国家的主要输出品种。
其次,在版权输出成果丰硕的同时,大学出版社在资本输出方面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提供了更加本土化的平台,有一大批大学出版社在海外成立了编辑部、分社等分支机构,“本土化”地开展国际学术出版。如外研社在美国成立了“北美信息中心”,在保加利亚东西方出版社成立了“中国主题编辑部”;人大社先后在罗马尼亚和蒙古国成立了“中国-罗马尼亚学术出版合作中心”“中国主题图书翻译出版中心”,并依托特拉维夫大学孔子学院成立了以色列分社,开展学术著作翻译出版及学术和文化交流活动;北语社成立北美分社——梧桐出版有限公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简称“北师大社”)与约旦阿克拉姆出版机构合资成立北师大社约旦分社;广西师大社先后收购澳大利亚视觉出版集团(Images公司)和英国ACC出版集团等。
此外,清华社、同济大学出版社(简称“同济社”)等大学出版社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以全球化视野开展学术出版的约稿、组稿工作。同济社还依托国外“本土化”的发行机构和渠道,如与出版发行特色相符的海外发行商英国ACC出版集团合作,在选题策划、图书出版、销售策略等方面和英国ACC出版集团密切协作,顺利完成了8种“同济版”英文学术文化图书的出版。
总结大学出版社在学术图书“走出去”过程中的问题和经验,各社社长普遍表示,保障翻译质量和“本土化”建设是重中之重。学术图书“走出去”对翻译质量以及本土化落地推广等的要求相对较高,如何让输出国的学者和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学术成果,让中国学术图书走进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主流社会?大学出版社一直在探索。浙大社副总编辑张琛表示,在保障翻译质量方面,该社主要依托浙江高校的优质翻译力量,并在项目中增加外籍专家润色审校环节;此外,浙大社还与浙江大学社科院、外语学院等共同策划成立中华译学馆。
人大社社长李永强表示,大学出版社推进学术出版国际化,更重要的是要从学术图书的水准和质量上逐渐缩小与国际一流大学出版社的距离,如建立健全各大学出版社的学术出版评审机制,建立稳定的学术出版资金保障,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等。同时,浙大社近年来也编制出台了《学术著作出版规范》,针对学术著作出版的过程,对书稿的格式、要素、流程和版式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通过更加规范化的操作,使国内的学术著作能与国际高水平学术出版体系接轨。
除此之外,同济社社长华春荣表示,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科研实力的增强,许多学科已经具备了国际领先水平,给学术出版“走出去”创造了难得的“机遇”;但与此同时,国际出版贸易策略不断调整,由版权“引进”和“输出”逐渐转向直接为国内一流学者提供国际出版服务,这给学术出版“走出去”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背景下,让中国学术“走出去”“走进去”,并且“走下去”,将中国建设成为下一个世界学术出版中心,大学出版社责任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