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活动史视阈下的陶行知研究
——评《学术新域与范式转换——教育活动史研究引论》
王配
周洪宇教授撰写的《学术新域与范式转换——教育活动史研究引论》是国内第一本关于教育活动史研究方面的引论性著作,它开拓了教育史研究的领域,论述了教育活动史这一新的研究取向与叙述体系,是教育活动史研究范式的开山之作。此作介绍了何为教育活动史以及如何从事教育活动史的研究与写作,特别是对以人的活动和活动的人为中心的研究取向作了细致地论述。以下是笔者对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活动史个案研究进行的分析探讨。
首先,在教育活动史研究范式下,不再仅仅把陶先生作为一个教育家去研究,而是追求人物的全景式总体史研究。以陶行知的个案研究为例,书中对陶的早期生活与教育经历、爱情、婚姻与家庭生活、师友交往活动、政治活动、教育生涯、办学活动以及海外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大视野、全方位、总体性地考察,深入探讨了陶行知的成长过程以及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开拓与创新,开辟了教育家研究的新视角,立体、真实、生动地呈现了陶行知一生对人类文化教育的巨大贡献。
其次,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史学研究中叙事方式的优点,采取“善序事理”的叙事形式。著者躬行“善叙事理”的写史风格,并始终把人物的活动置于教育史研究的中心地位,用灵动的笔触生动再现人物与场景,使此著可读性大大增强。如论述陶行知的政治活动,场景包括有参加辛亥革命地方起义,领导南京地区的五四爱国运动,支持晓庄师范学校师生反帝爱国运动,响应中共的八一宣言,发表共同声明,从事国民外交,争取抗战外援,反内战、反独裁,争取和平、民主等,形象生动地再现了陶行知是一个彻底的爱国者和一个彻底实行的救国者。叙述性的语言使读者“见人见物”、“见思见行”,饶有故事性、趣味性。
再次,从微观的、细节的、日常的问题着手,利用具体、细节化的史料,生动呈现了陶先生的教育思想活动。问题的微观化并不等于结论的微小化,而恰好应该做到结论的重大化,对史料的深入研究,也能达到“小中见大”。此外,在史料的收集运用上,著者立足大史料观,把方志、谱牒、日记、小说、诗歌、民谣等都纳入研究视野,大大扩展了史料的来源,奠定了扎实的研究基础,也为未来教育史研究者在史料选取上提供了新思路。
总之,教育活动史研究范式下的陶行知研究,看似都是些微小、具体、琐碎的关于陶的日常行为活动,但正是这些才能让我们多角度的、全面的观察到了一个丰富多样、有血有肉的完整的人物,加上“善叙事理”的写作风格,陶行知感性的、实在的、具体的教育活动史就呈现在了读者眼前,这开辟了教育家研究的一种新角度。不得不说,是著者开展人物教育活动史的研究为后来研究者起了引领性的作用。
(长江教育研究院研究人员、博士)